Bloomberg
一位路人从中国央行大楼前走过。

国的决策者再次抵住了要求大规模放松货币政策的压力,而作为对抗经济出人意料大幅放缓的举措的一部分,中国央行向五大国有银行注入了人民币5,000亿元(约合810亿美元)资金。

上述举措相当于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大约0.5个百分点。但许多经济学家质疑,这种针对性举措是否是正确的应对政策。

几名经济学家就央行注资的影响以及中国政府下一步可能采取的政策发表了观点:

以前,在李克强指数跌至这一水平前,政府就通过放松政策作出应对。今年,中国决策层似乎更不愿采用大范围的宽松措施,因为他们试图避免刺激经济,但这似乎只是延迟了行动。我们相信,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大范围下调政策利率比含蓄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更加透明和有效。我们仍预计,从现在到2015年上半年,中国央行将三次下调政策利率。──花旗集团(Citigroup)经济学家沈明高、丁爽

中国央行此举不太可能提振市场人气,因为这不能有效改善贷款需求。我们不赞同这种持续采用定向宽松措施的做法。决策层需要采取更大力度的行动才能扭转市场人气。如果决策者将高债务水平的问题简单归咎于之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行动,这是不公平的。这当中存在其他问题,比如国家对银行业的垄断、缺乏利率市场化以及之前行动的时机不合理。──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经济学家李炜

这还表明决策者正在抵制要求下调利率或全面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压力,而选择有条件的放松举措。虽然常备借贷便利(SLF)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都是货币宽松举措,但前一种是更为节制的举措,每次只提供三个月的流动性(之后可以展期),控制权掌握在了央行手里。SLF的信号意味也要低得多,给政府改革形象带来的伤害也要小。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中国政府暂时还会推出更多针对性宽松举措。除非经济增速继续下滑,否则降息的可能性不大。──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乔虹、孙珺玮、张胤

虽然我们认为注资时机恰当,但工具不那么理想。央行愈加依赖透明度较低、随意性较高的政策工具进行流动性管理。作为一般性工具,我们认为SLF不应当替代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SLF偏向某些市场参与者,因此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一种退步。动用SLF的过程创造了基础货币,因此相当于印钞。因此,我们认为,这并不是对央行所称杀手口工具的正确使用。──瑞穗(Mizuho)沈建光、陆彦泓(Michael Luk)

Liyan Qi 整理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