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佳佳

2014年2月21日下午三点,原博时基金经理马乐老鼠仓案在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根据公诉人的指控,2011年3月9日至2013年5月30日期间,马乐任职期间被查实利用内幕消息炒作76只股票,持续时间26个月,涉及金额10亿元,非法获利1883万元。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规模的老鼠仓。马乐对于这些指控当庭认罪,并表示愿意退赔非法所得。

生于1982年的马乐绝对是拥有天生的精英气质,2006年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加入博时基金,2010年7月担任博时精选基金经理,也就是说,在他29岁的时候,就顶上了年薪百万的金领光环,迈入金字塔顶端的精英阶层。

“精英”的背后有一个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励志故事,马乐生于河南南阳农村,自小家境贫寒,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靠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取得了硕士学位,毕业后顺利加入博时基金,仅仅4年就在三十岁之前座上了基金经理的位置。据媒体报道,博时精选在马乐接手前的运作并不理想,在同类基金中业绩排名垫底。然而在马乐临危受命并掌舵期间,这只规模上百亿元的“大象”基金业绩改善明显。根据马乐当庭陈述,业绩在同类基金中排名提升至前三分之一左右。毫无疑问,少年得志的马乐前半生精彩绝伦却又荡气回肠的上演了一场“屌丝逆袭”的大戏。

如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精英阶层又多了一位励志的寒门贵子,成功学的教材上又多了一个精彩的案例。然而,人生的奇妙之处就在此,正如少年派的奇幻旅程,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掀起惊天骇浪,剧情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

监管层突然横空出世的推出了一套“大数据”系统,据《21世纪经济报道 》报道,交易所在日常监控时,发现一个10个亿元账户重仓的小盘股和马乐掌舵的博时精选高度重合,随即上报证监会。之后的故事情节如同《窃听风云》一般精彩,尽管马乐作案手法高明甚至看上去天衣无缝,他先后购买了十几张电话卡,通过电话下单,然后每隔几个月时间就把电话卡丢弃,然而魔高一丈的监管层还是顺藤摸瓜的揪出“老鼠仓”。

最具戏剧性的高潮在最后来临,和穷奢极欲、夜夜笙歌的贪官被双规后人人唾骂的结果相反,史上最大老鼠仓案的男主角的生活方式让人大跌眼镜。根据马乐案的庭审资料以及马乐本人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述显示,马乐虽然通过老鼠仓获利1800万,同时基金经理的年薪普遍在一两百万左右,他迄今为止仍然无房产、无豪车甚至也无奢侈品,和发妻恩爱,甚至也无二奶,案发前和妻子仍然租房住。与此同时,他也是个好员工,天天熬夜研究股票,年纪轻轻30岁不到的时候,就患上高血压和腰间盘突出,简直就像基金界的焦裕禄一般操劳,是个没人抽也连轴转的小陀螺,视基金业绩为生命,硬是把基金业绩提升在前三分之一左右。

最终落得个铛锒入狱的下场,实在让人唏嘘天妒英才。其结局也引发众多人士吐槽,究竟是凤凰男逆袭的必然结局?还是传说中的寒门难出贵子?

“基金男中有很多这种清华学霸,学霸的心态你可以想象么?他们通常一毕业就加入基金公司,你知道,那种地方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这种精英学霸。” 一名长期和基金经理打交道的媒体记者吐槽,“基金公司的业绩排名,对他们来说就像大学里的学分排名一样。他们很忙,忙到下完班还要继续熬夜研究股票,看报告实地调研,于是他们工作后的生活就像大学里学霸生涯的延续,所以不会去享受着所谓的lifestyle,豪宅豪车奢侈品根本不是他们追求的世界,大不了赚够钱财务自由后移民。”

另一名在深圳工作的基金圈人士则为此鸣不平,“基金经理的生活从来不奢华,他们作为买方基本上不用取悦于任何人,不用靠名牌西装等外在包装自己,一切看业绩说话,所以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投研工作这种很孤独很苦逼的工作中。”和券商资管这种一周才出一次排名的压力不同,公募基金的业绩在交易日每天公布一次,巨大的压力和末位淘汰机制很容易基金经理的双重人格。“很多基金经理都有这种想法,给自己定一个数字,赚到那个数字后就收手,实现财务自由后就离开这个行业。”

时常在媒体上崭露头角,外界也只看到年薪一两半万的精英光环,而这背后极端艰苦却孤独的道路常常无人诉说。和银行券商这种富二代官二代扎堆的行业相比,基金经理还大多数出身于“学霸”,这种“苦出身”背后的双面人格让人震撼。一方面通过业绩甚至配上老鼠仓来拼命去攀登心目中那个理想的财富数字,另一方面孤独却又沉沦在一种多年延续的生活方式和小圈子里与同类人竞争、搏杀,甚至弱肉强食。

工作如果不能和生活平衡,甚至更好的相辅相成,反而在光环后的压力逼迫下走上极端,这样的生活,你真的值得追求么?

(作者是财经记者,居住上海)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