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剑峰

9
月23日,《纽约时报》竟然刊登了一则“假新闻”。文章题为《“灰物质”的慈善》,分析一家上市企业2800万美元慈善捐款背后的内幕。可是“灰物质科技”是一家并不存在的公司,2800万美元捐款更是子虚乌有。

文章面世前一晚,美剧《绝命毒师》中有一段“《纽约时报》撰文分析公司捐款动机”的桥段,公司、捐款和分析文章都是剧中的情节。由于这个剧集目前极为流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所以《纽约时报》在剧集播出后第二天刊出一篇虚构的报道用以配合剧情,既是赶一赶眼下风靡一时的“毒师潮”,也顺带向剧集的创作者致敬。

黄金时代

9月29日,《绝命毒师》大结局,全美有数百万观众收看了主角“白先生”谢幕。一周前的同一时段,第65届艾美奖颁奖典礼上《绝命毒师》一举夺得“剧情类最佳剧集”大奖。当晚的颁奖礼也取得了七年来最高的收视率。在颁奖现场,无论是电视学院的主席还是颁奖嘉宾,都不停地说:“我们很幸运处在电视的黄金时代。”

严格地说,现在应该是美剧的“第三个黄金时代”。升级为“黄金版”,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高质量作品的集中涌现,剧作超越简单的娱乐,具有相当水准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观众们聚在黑白荧屏前收看《天鹅湖》、《胡桃夹子》,看莎士比亚和《呼啸山庄》;八、九十年代在新出现的有线电视的竞争压力下,美国几大电视网接连推出了细致刻画普通人喜怒哀乐的《山街蓝调》(Hill Street Blues)、《波城杏话》(St. Elsewhere)、《干杯酒吧》(Cheers)等被称为“电视上的艺术电影”的高质量剧集(Quality TV)。

媒体研究学者罗伯特·汤普森对 “高质量剧集”的定义是:“能够启发观众,丰富情感,充满挑战,令观众投身其中,正视问题,勇于承担风险,诚实又发人深省,调动智力,又触动感情,需要集中精力的关注,激发观众的思考。”

从1999年HBO推出《黑道家族》开始,各个台相继播出的《火线》、《白宫群英》、《盾牌》,《海滨帝国》、《广告狂人》、《纸牌屋》,到刚刚谢幕的《绝命毒师》等等,一连串令人难忘的经典剧集令过去十余年的美国电视荧屏熠熠生辉,格外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用汤普森的标准判断,说现在正处于美剧的“第三个黄金时代”并不为过。

黑金之魅

不过,同前两次不同的是,过去十几年好莱坞推出的经典美剧中,虽然也有《白宫群英》里极端理想主义的总统,《国土安全》中智勇双全的中情局特工,但在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剧集中,主角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无论是《黑道家族》中的黑手党头领,还是《广告狂人》中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广告总监,无论是《绝命毒师》中的教师毒贩,还是《纸牌屋》中诡计多端的国会议员,即使不是以身试法罪大恶极,至少在传统道德观的规范下有着重大缺陷,甚至《火线》中尽忠职守的警员也是一个不负责的酒鬼花花公子。

这个新的黄金时代,是由一系列的“反英雄”角色定义的,所以不妨把眼下的繁荣,称为美剧的“黑金时代”。

如此多的经典剧集同时选择“反英雄”作为主角应该不是偶然,但是什么样的原因驱动了众多创作者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可以肯定,电视上“坏人当道”绝非是社会变化的反映,过去十余年美国社会基本的道德标准并没有变低,甚至犯罪率经过几十年的持续下降,已经达到二战以来的最低点;而这些美剧中的反派主角,在各有各“坏”的同时,身上的闪光之处也各不相同。《黑道家族》中的托尼和《绝命毒师》中的“白先生”都极端重视家庭,但在《广告狂人》中,妻子儿女却拴不住的唐·惴柏的心;作为黑帮老大,《海滨帝国》中的汤普森和《黑道家族》中的托尼都将忠诚视为做人的根本,但是《纸牌屋》中的安德伍德为了自己的野心却准备出卖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些角色的唯一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无论是在新泽西的地下社会,大西洋城的私酒市场,曼哈顿竞争激烈的广告行业,巴尔的摩的罪案现场,还是在新墨西哥州的毒品交易中,甚至国会山上的谈判桌前,这些美剧中的反英雄们在不同战场、同样激烈的争斗中,一次次出生入死,一次次履险如夷全身而退,最后得以在各自的江湖里笑傲群雄。

作为“黑金时代”的开先河者,《黑道家族》的创作者大卫·蔡斯曾说过,自己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多年,得到的最宝贵经验,是要保证你的主角一定要在他的工作中出类拔萃,其余的都不重要。这些美剧经典的编剧们,将这个黄金定律发挥得淋漓尽致。

“坏人”格外有吸引力,还因为这些角色站在阴影中,显得更加立体、饱满、鲜活,更加令人信服。冲破了传统的“对与错”、“正义与罪恶”的束缚,并不等于就没有挣扎。我们看到《黑道家族》中托尼一次次被噩梦惊醒,我们看到《火线》中麦克诺蒂决定离开重案组去做一个巡警;《广告狂人》中,只活在当下的唐孤独得像一个溺水的人,一次次去将手伸向家庭与爱的岸边,却一次次被欲望的潮水冲开;观看《绝命毒师》,像是观看一次日全食,观众们目睹沃尔特身上人性的光辉在62集的故事中,一点点被黑暗吞没……

被禁锢在日常生活中的电视观众,结束一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后,回到家中坐在电视机前,看荧幕上他们痴迷的主角在虚拟的世界中替他们打破法律、道德、伦常的锁链,肆意妄为,随心所往,挥金如土,快意恩仇;也看到他们的痛苦,茫然,一次次面对背叛,一个个身不由己被卷入宿命的漩涡。无论是不一样的自由,还是相同的迷惘挣扎,“反英雄”的设定,无疑使角色的命运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美剧逆袭

从《星球大战》中的黑爵士到《蝙蝠侠》中的希思·莱杰饰演的小丑,在大银幕上也曾经有过无数令人久久难忘的反派,但是除了汉尼拔医生和《血色将至》中的石油大亨等屈指可数的例外,好莱坞很少鼓足勇气让这些“暗黑”角色成为电影中真正的主角。

曾几何时,电视剧的演员一旦成名,便使劲浑身解数晋身大银幕,一旦有机会出演电影,再不会“丢范儿”去参演电视。但在“黑金时代”的艾美奖上,却可以看到影星克莱尔·丹斯和迈克尔·道格拉斯捧起奖杯,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和阿尔·帕西诺成了艾美上的常客。大导演大卫·芬奇、索德伯格也纷纷站到电视摄像机的背后。

电影人才向美剧的回流,一方面固然因为高质量剧本对这些有实力的明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同时也是因为电影公司越来越向科幻大制作倾斜,不断侵蚀严肃电影的资源和空间,使这些明星大碗不得不到美剧中寻找用武之地。

今年夏天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曾批评好莱坞醉心于肤浅的大成本制作,可能会对电影工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两人话音刚落,暑期影市就出现一连串数亿成本的“大片”票房触礁的状况。而反观美剧市场,《绝命毒师》、《广告狂人》这样的作品不同于“叫好不叫座”的艺术电影,不仅获得了专业评论的一致赞誉,还能够吸引大量的普通观众,甚至创造出流行的文化现象,成为真正“雅俗共赏”的杰作。

多元化是目前美剧制作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当电影制片人一味将赌注压在高成本的科幻电影上时,电视网的娱乐主管没有被一本万利的真人秀束缚住手脚,从纪录片一样的《火线》到一集投资上千万的《迷失》,各种题材的作品都有获得投资的可能。

每年大银幕上都充斥着漫画改编和超级英雄的续集故事,美剧的创作题材却越来越宽。众多精彩纷呈的故事,是在极为广阔的时间长卷中展开的,有折射当下国会山上政治斗争的《纸牌屋》,有充满怀旧情绪的60年代职场生涯的《广告狂人》,有禁酒时期的《海滨帝国》,西部开发时的《朽木》,也有古装神幻《权力游戏》;主角里有黑手党,也有教师、议员、白领和警探;有正视现实社会矛盾、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用作社会学教材的《火线》,也有反映恒久的人性弱点的《广告狂人》和《绝命毒师》。

在良好的创作氛围中,“黑金时代”的美剧创作者们勇于突破禁忌,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剧的长篇优势,在创作时赋予作品深刻的文学性和思想性,美剧质量水涨船高,既赢得了市场又获得评论家的赞誉,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好莱坞电影的“逆袭”,电视荧屏同电影屏幕开始在好莱坞平起平坐,美剧不再只是娱乐快餐,而成为了严肃的艺术创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美剧中兴”的最大功臣HBO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这不是电视,这是HBO。”我猜许多周日晚观看“毒师”谢幕的美国观众们,在剧终后也会轻叹一声说,这不是电视,这是电影,是戏剧,是诗歌,是交响乐……我想如果莎士比亚活在当下,应该不会去百老汇,而是会选择去作一位美剧的编剧。

(作者杜剑峰现在美国从事生物医学的博士后研究。在工作之余,一直关注美国的政治和文化,尤其对美国总统竞选和娱乐工业有浓厚兴趣。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通过新浪微博与作者联系。)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