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报纸《经济参考报》周五报道,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自2010年以来几乎翻番,这再度引发了针对潜在还款问题以及中国银行系统健康状况的担忧。

报道援引了政府审计的结果,并未给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最新数字。但是按照2010年审计结果计算,翻番后大约是人民币20万亿元(合3.28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中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9%。

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地方政府及其下属企业增加借款以提振经济,中国一直担心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增速过快。

中国多数地方政府被禁止自行发债,因此它们设立了地方融资平台,以规避中央的限制,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项目筹集所需资金。

2009和2010年,中国在金融危机后推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大规模刺激计划,导致这些融资平台债台高筑。随着经济呈现复苏迹象,中国2011年对地方债发行加以控制,但后来经济再度放缓,地方政府寻求通过新的投资来提振经济,导致借款规模再度扩大。

由于担心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过快,中国国家审计署7月份宣布将全面开展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并于10月份公布审计结果。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7月份曾向记者表示,政府虽不确定地方债的规模有多大,但已经意识到其存在的风险。

他表示,本届政府一个非常关键的任务是确定地方融资平台到底有多少债务。

国家审计署在2011年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地方政府债务总计人民币10.7万亿元,相当于当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

新华社主管的《经济参考报》援引参与最新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的话称,建设—转让模式(BT模式)等新举债方式成为拉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主要推手。

虽然还没有迹象显示最新统计的债务中有多少可能变成坏账,但借贷水平的快速上升至少是一个警告,意味着为政府支持的各类支出提供信贷的银行可能出现问题。

由于中国经济增速在2013年上半年放缓,外界对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加剧,特别是很大一部分贷款用于基建和房地产这类近期几乎不可能产生回报的项目。

中国地方政府债大幅增加并非完全出人意料,一些前官员和分析师此前透露的数据和周五《经济参考报》公布的大致相同。

中国前财长部长项怀诚4月份时对记者表示,中国地方政府发行在外债务的规模可能已超过人民币20万亿元,而中央政府债务规模在7万亿至8万亿元之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煜辉本月也估计地方政府债务已达约20万亿元水平。

William Ka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