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舵

友王瑛推荐我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但没说为什么。看了才明白,她或许是联想到了我们当今这个“小时代”。电影《小时代》是不是受过《盖茨比》的启发,我不敢肯定,但它们之间的相似──对财富的疯狂追逐──却一目了然。但这仅仅是表象。

要正确理解《盖茨比》,应该知道一点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柯立芝繁荣”。在柯立芝总统当政的那几年(1923─1929年),财富像泉水一样涌流,洋洋自得的乐观主义深入人心,白手起家、非凡成功的美国梦似乎属于每一个愿意为之奋斗的美国人。倒是很有几分像今天的中国。

柯立芝本人正是美国梦的化身,他相信霍雷肖•阿尔杰使之传诸久远的那种好运气,一个人只要勤奋工作,节约每一分钱,奉公守法,沉默寡言,一只看不见的手就会设法找到一个机会,使他成名。霍雷肖•阿尔杰,是美国儿童故事作家,擅长讲述在贫困和逆境中奋斗后获得财富及荣耀的美国式英雄。柯立芝崇拜财富和拥有财富的人,在他看来,财富就是蒙上帝拣选的明证。他认为,办企业就是美国的事业,“建造一个工厂,便是建造一座教堂。在那儿工作就是在那儿做礼拜”。

这不是别的,就是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只不过,是庸俗化、“异化”版本的。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原本是为了荣耀上帝“拼命赚钱,拼命俭省,拼命捐献”,到了柯立芝时代,却变成了不信上帝,“拼命投机,拼命享乐,不顾穷人死活”。《盖茨比》小说原著作者菲兹杰拉德从内心鄙视这个“除了发财享乐别无一物”的庸俗版美国梦,而我们的《小时代》恰好相反,是要引导中国的80后、90后对庸俗版美国梦的中国翻版垂涎三尺。

美国之所以“伟大“,决不仅仅是因为有钱。受迫害的英国清教徒当年漂洋过海来到新大陆,满心希望建立一座能实现他们宗教信仰、堪当世人道德楷模的“山巅之城”。这才是真正的美国精神,真正的美国梦。美国的自由宪政,教育文化,公民社会,企业创新,美国人对于自己作为全世界“自由灯塔”的自豪感和理想主义……全都是从这里发源的。

资本主义新教伦理造就了美国的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却不可避免地引出纸醉金迷的享乐主义和精神空虚的物质主义,而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又是新教伦理的腐蚀剂。这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菲兹杰拉德称颂盖茨比“伟大”,因为他是美国梦的化身;但又给他安排了一个众叛亲离的悲惨结局,暗示了美国梦──那个庸俗版本的美国梦──的空洞无聊和毫无意义。小说里多次提到女主人公黛西为生活毫无目的而苦恼,频频发问“今天干点什么好呢?”、“今后几十年都怎么过啊?”意思再清楚不过了:财富不能提供生命的意义。我们可怜的《小时代》却对此毫无觉悟。

盖茨比的“伟大”,在于他有伟大的梦想,并且不折不饶地追寻这个梦想。他的动力除了出人头地之外,还因为他是个大情圣。为了这份如火如荼的炽烈爱情,他不惜一切代价。他成功了。但他又是这个梦想的牺牲品,因为这个由巨量金钱和显赫社会地位填充的梦想,这曲炫目财富和火热爱情的二重奏,其实是个毫无精神价值的虚空。他所疯狂爱恋的女神黛西,不过是具没有灵魂的美丽躯壳,和她所尊崇的金钱地位价值观一样空洞无物。

不仅如此。美国的上流社会仍然顽固坚持着旧贵族式的势利,对于盖茨比这样白手起家的暴发户满心鄙夷。菲兹杰拉德不停揭露这个旧权贵阶级的虚荣、无知、野蛮和堕落,对穷小子出身的盖茨比寄予无限同情;同时又无情地告诉读者:盖茨比其实是活该,他的奋斗注定失败,因为他和汤姆骨子里是一路货,却又没有汤姆那样的显赫家世来为自己金碧辉煌的外表背书,于是,盖茨比在和汤姆的黛西争夺战中简直就不堪一击。

盖茨比成于斯,也败于斯;他的伟大梦想成就了他,也极其残酷地欺骗了他、玩弄了他。这个伟大梦想根本不属于盖茨比;说到底,也不属于任何人。它根本就不是什么“伟大”梦想!──这就是我想再一次告诉《小时代》粉丝们的事实真相。

(本文作者周舵是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原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北京四通集团公司高管、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