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并发布了会议公报。《华尔街日报》中文版邀请特约撰稿人对本届三中全会进行了点评。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对公有制经济的强调明显增强 土地制度改革或有突破
过去的三中全会一向以经济议题为主,通过的主要文件也都与经济直接相关。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更加广泛,经济议题的重要性相对来说下降。
关键的改革措施方面突破不多。最大的突破应该在于土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语句表明政府会更多地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并可能让农村宅基地入市。生态方面的内容是新的:“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表明经济增长会更加注重环境和生态的成本。
但有些改革的提法有所退步,对公有制经济的强调明显增强。十六届三中全会时还只谈公有经济的活力,这次在活力之外还加上了“控制力”和“影响力”。十六届三中全会还说“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这次“垄断”两字全然不提。垄断行业的改革难以指望。户籍改革也没有踪影。金融市场改革仅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一笔带过。
独立投资顾问吴向宏:三中全会的基调是“道路自信”
三中全会的基调是“道路自信”。虽然有很多“改革”字样,但从具体内容看,其认为目前中国的体制只需完善,无需深层改革。
公报中提出到2020年能够“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里的“成熟”和“定型”二词是文眼。具体什么样的体制呢?就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配合一个超强管制能力的大政府。三中全会挑明了这个方向,宣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是目前高层所认为的“改革”。
换句话说,一切改革措施,其最终目标都是要加强政权的统治。在此前提下,通过更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继续刺激经济快速发展来获取更多统治所需的资源;同时通过继续实行各种民生和福利性措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强大高效的统治体系,公有制主体的经济制度,自由化的经济政策,配合以福利政策──以上四点,大概就是对目前“道路自信”之道路的概括。在高层看来,做到这四点,大概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东兴证券副总裁银国宏:三中全会全面传递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最吸引眼球的是向社会公众全面传递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对于改革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国家治理、司法体系建设、生态文明等均提出改革的方向,这些都是触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其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更加口晰明确,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市场和政府关系的改革是进一步通过改革激发新的生产力。第三,经济领域的一些关键性改革也提上议事日程,事权与财权的匹配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统一等都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核心矛盾的改革。
总体而言,此次改革框架覆盖了几乎所有关乎可持续发展的改革领域,释放的改革信号是务实和可期待的。
中国政治观察者邓聿文: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
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有点让人意外,这说明中央改革的决心很大,但从公报内容看,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改革内容没有超出预期;二是经济偏自由化,政治偏保守;三是会给民众一定的民主权利;四是全面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即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
苏州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董洁林:公报是一份试图平衡各种政治需求的文件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份很有意思的文件,混杂着新旧语言,兼顾各方口味,我想无论你处在政治光谱的那个波段,都可以从中找到亮点,也会从中读出遗憾。对于我来说,最悦耳的声音莫过于文中多次提到的“公平正义”几个字。公报也提出了一些为公平正义保驾护航的措施,例如“司法独立”、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很显然,这次全会的核心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然而,作为中国下一阶段改革的行动纲领,这份试图平衡各种政治需求的文件,是会将中国引向一个清晰的未来,还只是新一轮政治角逐的起点?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土地制度或有重大变化 财税体制将会做出重大调整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透露了以下几点信息:一是,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国企的定位未变,国企改革料只在机制层面而非体制层面改革;四是土地制度或有重大变化,土地流转会加快推进,同地同权;五是,财税体制将会做出重大调整,上收财权事权是改革方向,预算民主或有突破。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