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w Browne

2
014年的香港并非1989年的天安门广场。

不过,不应因此认为北京会犹豫是否对香港抗议者动用武力。

25年前中共对天安门广场抗议者进行军事镇压后,当时人们的普遍看法是这一流血事件使中国经济发展至少倒退三十年。

当时由于西方政府对北京实施经济制裁,外资企业争相撤离北京。

但这些企业不久就纷纷返回。由于天安门事件令全球震惊,因此那时几乎没有人能想像到,中国经济非但没有走向危机,反而即将取得历史上最巨大的腾飞之一。这一腾飞开始于该事件的几年后,当时被认为是武力镇压和平示威者这一决定主要策划者的邓小平,推动中国实施了新一轮市场化改革。

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香港警察

在香港的抗议者与香港政府对抗之际,这一出人意料的历史转折值得牢记,并不是因为可能发生一场天安门式的镇压,而是因为这可以提供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藉以洞察北京可能如何判断镇压抗议活动将带来的风险。

显然,无论是香港政府、北京、还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都没有人希望发生暴力。不过,如果中共认为香港的抗议活动对其权威构成更广泛的威胁,特别是如果抗议活动蔓延到内地,那么中共将毫不犹豫地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来控制局面。

确保政权不倒是压倒一切的目标。北京很可能认为任何经济影响都将是暂时的、可控的,正如1989年的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一样。

而香港的商业巨头们大多支持北京的立场。四大国际会计事务所都公开站出来反对抗议活动,跨国公司则普遍保持沉默。相对而言,西方政府较为直言不讳:美国已呼吁保持克制。

当然,现在的情形和25年前大有不同。天安门是中共领导下的中国的核心政治地带,1989年的天安门学生运动当时对中共构成了致命威胁。而香港位于华南地区的边缘,远离首都北京的政治事务,中共甚至没有在香港公开运作。此外香港的学生争取的是香港的民主,而不是在整个中国掀起政治变革。

中共机关报纸《人民日报》周四在头版发表社论称,香港的示威活动是对香港民主和法治的亵渎。但这一措辞似乎没有该报直1989年春季的一篇文章中发出的警告那么严重。该报当时的一篇社论称,极少数人指名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其目的是捣乱全国。

此外,香港1997年回归中国后,香港政府一直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政策运转。这并不能确保北京不会插手香港事务,但北京采取了不同的规则和方法。中共对香港的态度可以更为宽容,克制并不一定代表软弱,这一点与中国其他地方不同。

中国政府明白残酷镇压的严重后果。首当其冲的将是香港的投资者信心。香港目前仍是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寻求国际资本时的首选地。另外,就如同1997年临近时一样,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人才和私人资本可能会逃离香港。

而且已经遭遇信任赤字的中美关系将会一落千丈。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中美双方也很难弥合政治分歧从而继续在从贸易投资到对抗全球流行病和盗版活动等各方面谋求共同利益。镇压将导致两国暂停大部分的合作。

不过最终习近平最在乎的不是香港西装革履的银行家,而是北京穿制服的将军以及其他国内支持者。他需要他们的支持来推进目前悬而未决的国内经济改革,并战胜对其反腐运动的抵制。

中国政府不会轻易对香港进行天安门事件式的镇压,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政治现实已经较1989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