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Wessel

速测试: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哪一个国家最为依赖对外出口,对国内需求的依存度不高?

是美国长期依赖抱怨的目标中国?还是欧洲强国德国?

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从2007年的10%降至2012年的2.6%。经常项目是衡量一国贸易平衡的最广泛指标,也是衡量一国对外需依赖程度的指标。

相比之下,同期德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只是从7.5%微跌至6.4%。

任何时候在世界经济中,必定有一些国家是出口国,另外一些是进口国。但眼下并非平常,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主要是因为极度缺乏需求。在蛋糕没有做大的时候,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如果拥有大量贸易顺差,一定是抢了别国的午餐。

在欧洲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南欧正在努力增加出口,并用出口所得偿还债务。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贸易逆差每降低一个水平,某些国家的贸易顺差必须相应降低同等幅度。这是经济学中的简单算术。中国明白这一点。

中国已经允许人民币对其贸易伙伴的货币升值,这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吸引力。在从钢铁厂到机场等各类项目上,中国不惜投入巨资(可能投入太多)。中国允许劳动力短缺推高工资现象的存在,这提高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

中国贸易顺差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形势使然而非有意为之。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量不如以往。中国对大宗商品的胃口推高了大宗商品的价格,从而推高了中国的进口总值。

但中国拥有明确的战略。中国领导层大力宣扬提高民众消费能力的好处,就像即将离任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本周所做的那样。这与其说是回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告诫,不如说是满足中国广大民众不断提高的期望。

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消费开支占整体经济的份额看,中国目前的消费支出大约只有美国或欧洲的一半。中国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德国的情况就不同了,而且历史更为久远。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驻法兰克福经济学家迈尔(Thomas Mayer)说,自从我1987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德国分支机构以来,这一问题就已经存在了。

严谨的德国商业模式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贫穷的工人们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返乡的美国大兵。德国人非常喜欢攒钱,这意味着他们的花费会减少。生产者更加依赖向外国人出售商品。

梅耶尔说,后来,一个循环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强大出口和逐渐增长的贸易顺差会推高德国马克币值。货币的升值会限制出口。这就增加了失业率,下岗的德国工人很少转换到其他行业。这反过来会引发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从而恢复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出口将再次增长。

德国统一后,随着东德消费者弥补40年的物资贫乏,这一循环被打乱。但这只是暂时的。在21世纪头几年,德国劳动法的修订恢复了制造商的竞争力,出口攀升。

欧元时代的到来打乱了通常状况下汇率的平衡移动。如果德国仍然使用马克,德国马克的币值将会飙升,进而打击出口。但是马克已经被欧元替代,整个欧洲的困境限制了欧元的升值。

因此,德国正享受着出口的繁荣,理所应当地为重新打造了制造业实力感到骄傲。德国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建议是:像我们一样。我们击退了我们的工会。我们让制造商更有竞争力。我们削减了政府预算赤字。你们也应该如此。

德国认为,没有任何理由采取将会限制出口的措施。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波森(Adam Posen)说,德国将出口成功本身作为一个目标,而不是达到一种目标的手段。

不过,这种态度威胁到了欧元的发展。它可能使南欧无法偿还德国储蓄人、银行和政府借给他们的钱。它伤害到了全球经济。

凯恩斯主义的教科书给德国的药方是,更多的政府支出和更大的预算赤字,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德国商业投资的增长将会是好事,但是企业不太倾向于这么做。

进一步放宽对服务业的监管以压低价格,延长购物中心的营业时间,以及类似的措施可能会让德国人增加消费,但是过去15年,这样的措施并没有把他们变成美国式的消费者。

也许对于德国来说,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让工资水平与不断提高的生产力一同增长。这样消费者就会有更大的购买力,德国制造商也会失去一点竞争力。

把贸易顺差降到零本质上意味着,一个社会的消耗量和生产量一样多。只有德国才会认为,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全部消耗掉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也许德国可以从中国那里学到点什么。

(编者按:本文作者David Wessel是《华尔街日报》专栏“Capital”的专栏作家。该专栏着重分析经济状况、以及影响全球生活的其他事件。)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