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户日益将资金从传统的银行存款向回报更高的理财产品转移,这一趋势给中国的银行系统带来了新的风险。

Imaginechina/Zuma Press
随着理财产品在中国的盛行,中国的存款增长率已降至20世纪90年代晚期有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图为光大银行在上海的分支机构。
分析师和监管机构担心,理财产品的大量出现可能会给中资银行构成财务压力。这些理财产品将多种短期投资工具兼收并蓄,其中包括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和其它证券。中资银行在进行营销时将这些理财产品定位为存款的低风险替代品,同时兼具回报更高的优势。

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的计算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理财产品的规模超过人民币10.4万亿元(约合1.595万亿美元),这大致相当于中资银行存款总额的12%。2010年底,理财产品的总量为人民币4.4万亿元,大致相当于银行存款总量的6%。而2009年底这一数字只有人民币2.3万亿元,相当于银行存款总量的3.8%。由此可见,理财产品的规模出现了大幅上升。

分析师说,对银行而言潜在风险在于,银行将理财产品的销售所得投资到期限长于理财产品自身的证券中。在正常情况下,当理财产品到期时,银行或是说服客户续期,或是利用新产品的销售所得支付客户的到期收益。但如果客户对新的理财产品的需求下降导致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向客户支付已到期收益,那么上述策略可能会适得其反。

惠誉国际评级中资银行评级主管朱夏莲(Charlene Chu)说,中资银行的偿付能力可能会出现严重问题。任何可能降低投资者对理财产品需求的因素都是风险的来源,其中包括股市反弹这样的良性因素,因为这会吸引储户将资金从理财产品转移至股市。

银行现在发行的期限在一至六个月的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大约为4.5%,远高于中国央行设定的三个月2.85%的存款利率和六个月3.05%的存款利率。中资银行向储户提供的存款利率不得高于中国央行设定的基准利率的1.1倍。

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投向债券、回购协议和银行同业贷款。部分资金则借给企业。在数据提供商普益财富(Cnbenefit)的分析师曾云交(音)看来,借给企业的这部分资金所占比重可能在上升。

中资银行将募集的所有资金放到一个资金池中,而不是单独管理每一款理财产品。银行会在它们认为存在合适投资机会时将这些资金进行投资。将所有资金放到一起管理意味着资金池中的现金流不仅来自投资收益,同时来自新产品的销售所得。银行利用新产品的销售所得向那些赎回产品的客户支付收益。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银行必须投资长期资产以获得其承诺客户的投资收益,且银行无法承受每当一只理财产品到期时客户变现导致其投资资金短缺的情况。

理财产品的激增已经开始给中国部分银行造成问题。截至今年4月份的一年,存款增长率已降至20世纪90年代末有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在银行只可贷出75%存款的情况下,存款增长放缓使贷款已经接近这个上限的小银行更难在北京指望它们帮助提振经济之时发放新的贷款。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去年7月份发给银行的一则通知说,“(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持续攀升引发银行间恶性竞争”。这则通知同年11月公布在银监会网站上。通知警告银行不要“追求理财规模过快增长而忽视业务发展的审慎稳健等”。

严格地讲,如果理财产品回报达不到宣传的收益率,银行应该是没有责任的,而且理财产品文件上也说了有可能亏钱。不清楚现实中如果发生亏损,银行会在多大程度上让客户承受损失。但分析师和客户说,销售人员有时候会让人觉得这些产品是没有风险的。

25岁的IT从业者贾文龙(音)说,他有八成左右的积蓄都是投资于理财产品。他说,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行一行地读说明了;目前为止我持有的理财产品表现相当不错,虽然其中没有哪只是有保障的。

尽管今年1月1日生效的规定要求银行更加详细地披露理财产品的风险,但银行披露的信息仍微乎其微。理财产品说明书往往列出了资金可能投资的一系列领域,如债券、货币市场、存款、债务、信托贷款、股票等,但很少标明各个领域各投资多少资金。6月中旬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警告说,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风险提示不足的情况。

让监管机构担忧的是银行将理财产品的资金放在一起进行管理的方式。

去年8月,银监会向全国银行下发内部通知,要求它们对不同理财产品分别管理。但分析师表示银行仍然是将资金放在一起管理。

江苏银行负责风险合规的副总经理王凯宁和风险经理崔建国在3月下旬发表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杂志《中国外汇》的一篇文章里说,银行不具备足够复杂的会计系统或计算机系统来单独管理理财产品。他们警告银行不要用长期资产为短期投资产生回报。

文章说,在部分银行通过发行新产品或利用自有资金缓解支付客户到期收益压力的情况下,这带来了流动性风险;这使银行业风险大幅增加。

DINNY MCMAHON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