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决定要不要小孩?这是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一个哲学问题。但传统哲学家们并没怎么思考过这个问题。事实是,1967年的《哲学百科》(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只有四条与小孩有关的索引——与天使有关的倒有数百条。拜读最深刻思想家的著作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是通过无性繁殖来繁衍的。

Illustration by Peter Oumanski
不过,最近知名哲学家L.A.保罗(L.A. Paul,她通常研究因果性形而上学领域里的深奥问题)写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发表在Res Philosophica期刊上。保罗教授认为并没有理性的办法来决定是否要小孩。

我们是如何做出理性决定的?经典回答是,设想每种不同做法的后果,然后考虑每种后果的价值和可能性。最后,如经济学家们所说,我们会选择具有最高“效用”的选项。婴儿一个温暖的微笑是否抵得过所有那些不眠之夜?

不仅是经济学家们这么说,Vogue杂志和《育儿》(Parenting)杂志的咨询专栏里也是同样的建议。今时今日,我们自以为能够根据对生养孩子经历的设想来决定是否要小孩。

然而,保罗教授认为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在实际要小孩之前,人们是无法真正得知养育孩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你也许能通过观察别人如何带孩子得到一些启示,但那种对自己孩子不顾一切的爱的感觉绝不是能够事先体会得到的。可能你并不怎么喜欢别的孩子,却发现你爱自己的孩子胜于一切。当然,你也不可能事先真正体会到沉重的责任负担。因此,保罗教授说,我们就是不能理性地做出这个决定。

我认为问题可能更严重。理性决定假设,做决定前的主体和做决定后的主体,是有着相同价值观的个体。如果我试图决定买桃子还是梨,我可以放心地假定如果我现在选择桃子,在购买之后那个相同的“我”仍会喜欢桃子。但如果做出一个决定会改变我的价值观,又该如何?

养育小孩的经历之所以会让人有这种道德上转变的过程,部分是因为人们会觉得孩子的幸福比自己的幸福重要。说我愿意为孩子付出生命可能太夸张,但这正是每个为人父母者时刻在做的,尽管方式各种各样。

一旦有了孩子,我就不再是以前的那个我了。我的自我意识扩大到包容下了另一个人,即使——真实情况的确如此——那个人完全没用并且无法给予我回报。

有孩子之前的我需要为之后的那个我做决定。如果有了孩子,极大的可能是未来的那个我对孩子的在乎会超过其他任何东西,甚至自己的幸福,而且会无法想象没有孩子的生活。但如果我没有孩子,未来的那个我也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会有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价值观。决定是否要孩子不仅仅在于决定你想要什么,而在于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顺便提一下,L.A.保罗和我一样,是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母亲——非常罕见的组合。不过会有越来越多像我们这样的人,所以也许2067年的《哲学百科》在孩子这个话题上会有更多的索引。又或者,哲学家妈妈们会觉得,继续思考天使的问题会更容易些。

Alison Gopnik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