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B. Farrell

的,美国陷入了一场与中国之间你死我活的经济战,这是两个“一党制超级大国”在21世纪的一场大战。而我们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党正在输给中国的“新资本主义”党。

是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发明了它自己的混合型“国家资本主义”。现在中国正在赢得这场中美之战,因为中国的当政者学到了重要一课:“一党制”威权主义不起作用。


但美国的政客们却还没有学到这一课。相反,他们却反其道行之,掀起了一场旨在实现“一党”控制的野蛮战争。保守派政治人物为之战斗的是:全面控制美国政府,让安•兰德(Ayn Rand)及其门徒保罗•莱恩(Paul Ryan)所鼓吹的极端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得以复兴。

但这一努力在过去10年中并未奏效。现在也不会获得成功。更为糟糕的是,它将引发另外一场大溃败,比2008年的华尔街崩盘还要严重。看看如下这一吊诡的矛盾现象吧:美国正不知不觉陷入“一党制”极权统治,而中国在借鉴我们资本主义制度最优秀成果的同时正在一路高歌猛进,准备夺回它在历史上曾经拥有的世界超级大国地位。

是的,中国正在打赢这场21世纪的经济战。用不了几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就将超过美国,而且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领先于美国。

请关注如下这一警示:两年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颇具声望的中国问题专家福格尔(Robert W. Fogel)在美国《外交政策》 (Foreign Policy)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123,000,000,000,000美元:为何中国经济到2040年将增至123万亿美元”($123,000,000,000,000: Why China’s Economy Will Grow to $123 Trillion by 2040)的文章,清楚阐释了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到2040年,中国的GDP将占世界的40%,而美国的GDP届时将缩减至全球的14%

Reuters
北京中央商务区一处建筑工地上,一名手握铁铲正在观望的工人。
中国的新兴经济超级大国地位是中国实行混合型政治经济新制度的直接结果。在这种制度下,中国以往实行的“一党制” 共产党统治一直在偷偷借鉴资本主义的最佳成果,并将这些成果与政府规划和投资政策结合起来,奋力朝成为全球性超级大国的目标快速行进。听听福格尔在《外交政策》杂志那篇文章中令人不安的预测吧:

“到2040年,中国经济的规模将达到123万亿美元,接近2000年时全球经济总产出的三倍。届时中国的人均收入将达到85,000美元,是欧盟那时预计人均收入的两倍多,比印度和日本届时的人均收入也要高得多。换句话说,当中国从2000年时的穷国变为2040年时的超级富国时,中国大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将是法国人平均收入的两倍。虽然届时中国的人均财富仍然低于美国,但据我预测,30年后的今天,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将达到40%,远远超过美国所占的14%和欧盟所占的5%。这就是2040年时经济霸权主义所呈现出的面貌。”

所以说,中国是在势如破竹般前进。而我们美国呢,我们在这场与中国的经济战中已经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最大敌人,我们事实上把领先地位拱手让给了他们,因为欠中国的债越来越多,我们的手脚已经无法施展了。

我们正在把中产阶级交上来的税进贡送给中国,中国则用大量美元储备以现金或担保品的形式进行投资,在全球购买、成立和运营着企业、农田、能源和矿物储备以及大宗商品资产。而此时,政治斗争消耗了美国的优势,让我们在与中国的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美国被目光短浅的自我陶醉缚住了手脚,中国成了赢家

《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最近的专题报道“渐行渐近的财政悬崖”(The Fiscal Cliff We All Saw Coming)完美地解释了美国为什么是自己更大的敌人,为什么美国在自我束缚,并帮助中国挺进到2040年成为占全球GDP总量40%──而美国只占14%──的超级大国。

承认吧,我们就要推枰认负了。《商业周刊》的格里利(Brendan Greeley)准确地描述了在美国的自由市场“幻想”和中国来势汹汹的混合型新资本主义之间战争中,美国那让人难以置信的笨拙。在全球市场,中国混合型新资本主义正把我们打得落花流水。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

“如今,在六个月之后,为期10年的减税措施将告结束,在制定和延长每一项减税措施时,我们都幻想这是暂时的。2011年,减税让美国背上了1.1万亿美元的债务。总起来说,从2001年开始,根据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简称CBO)的统计,减税已经让财政部陷入6.1万亿美元的赤字。这就是美国政府所谓的危机:一个完全可以预测的数字,而由于美国政府在10年里一直拒绝面对现实,这个数字不断扩大。财政悬崖在出现之前几年就可以清晰预见。我们现在谈论它,它也正好在我们的议程里,其原因就是,它已经大到不可忽视了。一言以蔽之,财政危机不应让人感到意外:布什时期的减税政策终有到期的那一天,因为国会知道它将造成大笔赤字。”

醒醒吧,美国:你看到根植在我们虚构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中的逃避、谎言、幻觉还有伪善了吗?这一切正在把美国置于死地。美国政府早就知道,为富人实施的减税将带来6.1万亿美元的债务,让我们自缚手脚。

更糟的是,这艘大船已经在下沉,管理着美国政府的小丑们竟然想让这些临时性的减税措施永远存在下去?这是自杀式的自我毁灭。是的,我们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就像瘾君子喜欢嗑药的感觉一样──减税、债务、权力──我们已经停不下来。

两个“一党制”的国家:中国引进了资本主义,美国成了独裁国家

让我们再强调一遍:通过放弃“一党制”的、全盘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国赢得了与美国的经济赛跑。如今,中国人正在引入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阐释的纯正资本主义的精华。中国人发现,资本主义让它们更富有,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国家。

是的,中国人超爱我们的资本主义。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正逐渐否认斯密的纯正资本主义,同时倡导被先锋集团(Vanguard Group)的创始人博格尔(Jack Bogle)称为“变种资本主义”的东西。

是的,美国的权力精英正在与资本主义背道而驰,他们执迷于成为一个“一党制”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垄断权力由超级富豪精英控制,指导他们的是资本主义女祭司安•兰德的极端且僵化的资本主义教条,莱恩的预算方案里就打上了这种教条的烙印。

两个超级大国正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前进:中国吸收了资本主义的最优秀成果,而美国的保守派则在破坏民主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他们青睐垄断的“一党制”国家,这样的国家有利于超级富豪为所欲为。

自杀式内斗令美国将21世纪拱手让给中国

这很好地描绘了美国新的时代精神:一个由超级富豪保守派组成的精英团体斥资逾10亿美元以实现“一党专政”:他们的目标是,对美国、总统职位、参众两院拥有绝对控制权,并最终控制美联储的印钞机、最高法院、征税权以及所有监管机构的人事任免权……这就是他们的目标,一个新的“一党制”美国。

对中国人来说,幸运的是,在过去几代人的时间里他们已经认识到“一党制”绝对统治不能将国家引向成功。过去10年中,美国人也发现“一党制”无法将美国带向成功。但我们忘记了这一点。不幸的是,正是共和、民主两党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制造了这个烂摊子。

更糟糕的是,无论谁当选总统,情况都不会改变。为什么?因为无论自我毁灭的内讧如何影响我们的经济,这种自相残杀的政治闹剧都会越来越激烈。对绝对政治权力的追逐扭曲了我们的智力。

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正向中国拱手让出2040年的胜利,因为我们坚守那些僵化的教条──不妥协,不开征新税,永远给富人减税,不断增加国防开支。

幸运的是,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看到了一些希望:一场新的美国革命?

是的,是有希望,不过希望不会很快到来。野蛮的选战和财政悬崖之争将令我们在下一个总统任期里在同一个深渊内陷得更深。我们的确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在傲慢的超级富豪和那些被他们收买的政界人士和游说团体幡然醒悟之前,美国经济可能会变得更加糟糕。

《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最近刊出了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采访,从中我们看到了一缕希望。采访中谈到了斯蒂格利茨的新书《不平等的代价:分裂的当今社会将如何危及我们的未来》(Price of Inequality: How Today’s Divided Society Endangers Our Future):

斯蒂格利茨告诫说,“我强调,从来没有一个大型经济体能够依靠紧缩政策从经济低迷中恢复过来。美国不会这样,欧洲也不会这样。”总有一天超级富豪们会幡然醒悟到,“除非美国各个阶层都能过上好日子,否则仅占美国人口1%的富豪别想过得舒坦。”

是的,斯蒂格利茨从资本主义的自私自利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转折点,看到了顿悟:

他说,“当一个社会高度分裂的时候,大家很难为了公共利益进行投资。”因此,“下面两件事至少会发生一件(也可能两件都发生):第一,1%的超级富豪会发现我们前进的方向甚至不符合他们的利益;第二,99%的大众将意识到有人给自己开了一堆空头支票。”

这是否会引发一场革命?也许吧。斯蒂格利茨告诫说,美国社会的不平等水平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我们都在为此付出代价。但在一场突然而至的全球性浩劫让我们幡然醒悟之前,美国将继续把未来拱手让给中国。

(本文作者Paul B. Farrell曾担任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投资银行家,他著有“The Millionaire Code”、“The Winning Portfolio”等书。现为行为经济学专栏作家。)

本文译自MarketWatch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