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明星林书豪(Jeremy Lin)已经向全世界展示,一旦有机会,他能实现怎样的壮举。中国体育用品品牌应该向他学习学习。

以中国旗舰运动品牌李宁为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该公司董事长李宁空中横越鸟巢体育场,点燃了奥运主火炬。当时全球共有10亿多电视观众观看了奥运会开幕式,营销潜力远超在美国“超级碗”(Super Bowl)橄榄球赛上打广告。

但李宁却没有把握住这一机遇。2011年上半年,李宁公司的利润较2008年同期相比出现下滑。国际市场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到2%。中国国内的业务也不景气。由于预测销量将有大幅增长,李宁公司在零售渠道大量铺货,结果导致库存过量积压,而直到现在库存才开始消化。

李宁公司用打折的办法消化过量库存,这样做更是雪上加霜。降价使得李宁品牌更加难以与耐克(Nike)和阿迪达斯(Adidas)等知名全球竞争对手比肩,更加难以显示出比安踏(Anta)等国内劲敌更高的品牌地位。尽管2011年中国运动用品销售额增长了13%,2011年上半年李宁公司的收入却下滑了4.8%,利润更是大幅减少50%。

在投资者纷纷准备放弃之时,私募股权巨头美国德太集团(TPG)站出来试图扭转李宁公司的颓势。今年1月,德太集团买进价值6.90亿港元(合8,000万美元)的李宁公司可转换债券和价值3.50亿港元的股票,在该公司持有约12%的股权。

市场热切希望德太集团在李宁公司的投资能够像在制鞋公司达芙妮(Daphne)的投资一样成功。2009年,德太集团投资了香港上市公司达芙妮。目前达芙妮的股价较德太集团投资前上涨了约四倍。这也是李宁公司2012年以来股价上涨46%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恒生指数同期的涨幅为15%。

不过,里昂证券 (CLSA)中国消费行业专家魏晓坡说,体育用品行业的激烈竞争意味着,使李宁扭亏为盈不会像在达芙妮的成功那么简单。

德太集团在达芙妮遇到的挑战是将该公司的业务合理化。而对李宁公司来说,主要的问题是激烈的竞争,而要在竞争中胜出难度更大。

林书豪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就扭转了纽约尼克斯队(New York Knicks)的颓势。投资者可能发现李宁公司问题的解决需要更长的时间。

TOM ORLIK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