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 / 张博

前有媒体报道本月底审计署将初步完成地方债务的审计工作并上报国务院,预计11月上旬可能向公众披露。我们估计,中国非金融企业负债今年或接近87万亿人民币,大约为名义GDP的152%。在非金融企业负债当中,地方政府以法人形式设置的企业负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相信审计署的报告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全面详实的信息,在此之前我们想通过当前存量发行城投债企业的情况管中窥豹,尝试观察一下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情况。

我们对地方国企债务的担心更多地来自于其背后隐含的政府信用。通过这种隐形担保,地方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及投资公司可以更加容易地通过银行贷款、信托计划、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融资租赁、BT项目等形式获得资金支持。也正是因为这种隐含的政府信用使得企业的负债水平可能超出了正常的市场所能接受的范畴,最终可能将风险转嫁给地方政府。

此前,我们对比国内工业企业的盈利和负债水平之后发现了一个现象,2007年以后中国工业企业当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能力是在下降的,但是杠杆却是显著上升的。中国工业企业当中的私营企业则正好相反,2004年以后其盈利能力快速上升,但是杠杆却在不断下降。这些数据从侧面支持了我们的推测。

根据WIND的统计,目前中国有记录的省、市、县(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有8762个,数目庞大。截止到2013年10月23日,有1516家平台公司发行了尚在上市交易的城投债有2406只,总规模为30966.4亿元。当前的存量规模大约是2009年的四倍左右,可以说能有发债资格的地方平台基本都已经发行过城投债了。

为了在较长时间序列当中观察这些城投公司的变化情况,我们选取了有2008年以后可比财务数据的551家公司,虽然只有当前发债平台公司数量的约36%,但是却占到了资产总量的85%,总负债的88%,因此有比较强的代表性。

我们发现这些公司2008年以来整体的资产负债率有小幅的提升,截至2013年中接近60%,但是有息负债占净资产的比率上升的比较快,达到126%。这样的资产负债率虽然谈不上难以为继,但是相对于这些企业不到8%的净利润率来说已经比较高了。我们发现这些公司在过去的近五年当中资产负债表有两点值得投资者注意:

(1)、资产和负债在过去几年当中上升的速度都非常快,2008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其中有息负债的增长速度还要快于资产和负债的上升速度,显著超越收入、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的增长速度。这些公司每年净资产的上升幅度是净利润的5-6倍。因此这些公司的规模增长显然不是来自于内生性的利润积累,而是依赖外延式的资产注入,我们认为地方政府的土地资产注入起了重要的作用。

(2)、2008年以来,这些企业的经营现金流从来未能覆盖利息,企业的资金链基本依赖于外部的借贷。在完全没有任何筹资活动现金流的情况下(仅展期债务不能增加新的债务),我们估算这些企业的在手现金可以支撑18个月的投资活动。因此平台企业对于外部融资环境相当敏感。2011年城投债风波曾经让当年企业筹资活动受到显著影响,筹资活动现金流同比下降近25%,企业的净现金流转负,在手现金规模出现下降。

虽然我们认为1500多家平台公司整体负债水平风险不大,但是其中已经有304家城投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70%,最高的达到93%,这些负率债很高的城投公司总资产规模有16万亿人民币,占所有平台公司资产规模的32%左右。未来这些高负债企业的债券融资能力或将受到显著制约。

根据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债券风险防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要求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作为其发债的重要考核标准之一,资产负债率在65%至80%之间的发债申请企业,在审核工作中对偿债风险实行“重点关注”。资产负债率在80%至90%之间的发债申请企业,原则上必须提供担保措施;资产负债率超过90%,债务负担沉重,偿债风险较大的企业发债,不予核
准发债;但实行有效的多种复合性风险防范措施的企业,可适当放宽资产负债率要求。另外,根据证监会和交易所对公司债发行的相关规定,债券发行前,发行人最近一期末的资产负债率或加权平均资产负债率(以集合形式发行债券的)不高于70%。

从各省的债务分布情况来看,江苏、北京和浙江分列存量规模的前三甲,如果从城投债存量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率来看,青海、甘肃、北京、安徽、天津、重庆和江苏的比率相对较高,经济体量较大、财政收入较高的省份当中,广东、山东和辽宁的比率较低。



本文作者陈李和张博是瑞银证券策略分析师。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们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