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几年,凯恩斯主义者(Keynesians)一直在称赞中国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

凭藉政府支出的大规模增加的以及央行引导下的银行信贷,中国经济迅速走出了金融危机之后的低迷期。2008年底,中国推出了相当于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7%的刺激计划,该计划持续了两年时间。

到2010年,中国经济又重回两位数增长。

但随着中国经济看似已越过悬崖,人们开始思考为避免增长减速中国人可能为此付出了多高的代价。

首先,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所存在的失衡是造成危机的原因。一直有观点认为,由于经济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而非内需,中国的储蓄过多,当这些资金流入美国,就造成美国的利率处于过低水平以及家庭债务的过度积累。而当情况恶化时,危机就扩散到了全球。

为拯救自身,中国开始调整政策,但实际上却是大同小异:更加注重通过投资来带动增长,以及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工业出口的投入。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中国成为了有史以来经济失衡最严重的大型经济体之一。中国的投资支出占GDP的比例甚至超过了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这种情况分别在各自年代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

情况越发明了:中国巨额的基础设施建设开支被浪费,大部分政府开支使用不当,只是为了满足政治需要或者被盗用。

在巨大的商品库存和地产泡沫的压力下,中国经济正迅速放缓。现在还不清楚中国政府是否能够再度施展拯救经济的技巧。

很显然,中国经济正在遭遇硬着陆。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的GDP增速只有达到6%-7%,才能避免社会动荡,因为中国国内的一大部分人口仍在为摆脱严重贫困而努力。但据咨询公司Lombard Street Research计算,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按年率仅增长1%。

然而,中国政府却发现,现在已很难掀起另一股银行信贷投放的热潮。Lombard Street指出,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经让借款人不堪重负,而围绕经济前景的担忧引发的资本外流使得银行很难吸引到存款用于放贷。

这种状况在中国的股票市场得到了反映。目前中国股市已经跌至2009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如果形势发展顺利,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会下降,在3%-5%的范围内,但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加。

如果情况不是这样,那就很难想像了。

Alen Mattich

(Alen Mattich十多年来一直担任道琼斯的专栏作家。)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