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彬

最近和一位官员朋友吃饭,席间她抱怨说,单位新招收的大学生公务员几乎都是女生,男生凤毛麟角,令其很费解也很无奈。这位朋友是女性,按理不应该有性别歧视,不过她提到的这个现象倒很有意思。且不论现在新招收的公务员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单是看看什么样的人参加公务员考试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应该是仅亚于高考的“中国第二考”了。每到“公考季”,校园里的张贴栏就遍布公务员培训班的广告,图书馆里总有一大拨学生抱着红皮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书埋头苦算。虽说有些学生是临时突击碰运气,但还是有铁了心的“公考”拥笃者们从一年半载前就着手准备,甚至不乏考过几次积累经验的。

我所在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最近做了一个大学生就业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中有25%报考过公务员,而女生确实更加踊跃。耐人寻味的是,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并不是成绩最优秀的“好学生”,名牌大学与非名牌大学在报考比例上相差无几,同时,在学业成绩、英语水平、专业技能上,报考者也乏善可陈。然而,他们却是班级、社团活动中的“明星”,不是党员就是学生干部。

为什么公务员职业如此吸引大学生呢?因为工资更高吗?应该不是,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在毕业生起薪中仅处于中等水平。因为福利更好吗?公务员在社保缴纳、住房补贴、解决户口上的优势的确无可比拟。因为风险更低吗?众所周知,公务员职业以稳定著称,考上公务员意味着捧上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因为长期职业发展更好吗?成为公务员也许是实现政治抱负、攀登仕途高峰的阶梯,积累的政治资本、广阔的社交网络也能为今后“跳槽”、“下海”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公务员的诱人之处不在于高工资,而在于岿然不动的稳定、令人垂涎的福利以及未来似锦前程的预期。

人各有志,公务员的光鲜并不能吸引每一个人。为什么有人考,有人不考呢?女性向来被视为风险规避者,倾向于选择稳定轻松的工作。公务员职业不薄的薪酬、丰厚的福利、固定的工作时间可以使其过上富足的物质生活,又有充足的时间照顾家庭,所以非常适合女性的职业需求。

对公务员考试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应试者无需任何专业知识背景,因为考的是小学“奥数”式的智力题和公文写作,所以学业成绩的好坏对报考公务员没有丝毫影响。当学习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们笃定地忙于读研、出国、进投行时,成绩平平的大学生们就为报考公务员忙活开了,毕竟相比于待遇平平的企业,公务员的魅力要大得多。

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一大特点就是看中应聘者的政治表现、社交能力,于是,自诩“活络”的大学生们就更加跃跃欲试,如果侥幸通过笔试,面试时就信心满怀了。当然,也许党员和学生干部本身政治觉悟比普通人更高,对投身政治事业有更大的决心,因此机会来临时更会毫不犹豫地报考。虽然入党和报考公务员孰为因果,我们不得而知,但目前大学生中的党员比例已高达36%。

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25%的学生报考公务员,而在报考的大学生中,仅有4%的学生如愿以偿地考上公务员。也就是说,每100名大学生中仅有一名成为公务员,所以大学生公务员真的是“百里挑一”。

作为幸运的“分子”,考上公务员的大学生素质如何?相比于广大的“分母”们,他们在“红”上无可挑剔,但在“专”上似乎稍逊一筹。政府部门求贤若渴,希望招到“又红又专”的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培养,然而事与愿违,大学生公务员们在“红”上大放异彩却在“专”上黯然失色。除了参加“公考”这条途径外,坊间各种关于领导暗箱操作,安插子女进入公务员编制的传言层出不穷,这些我们无法证实,但数据显示,家庭背景好、领导的子女确实更可能成为公务员。

不妨试想一下,未来的公务员队伍会如何发展呢?随着时间的推移,男性“前辈”们逐渐退出公务员舞台,公务员队伍将走向女性化?“红而不专”的大学生公务员们将“红”的精神发扬光大,而在专业技能上止步不前?

最近两年国家招收公务员时,明确要求具备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这个新政策打破了绝大多数应届大学生直接登上政治舞台的梦想。新政策要求应聘者有基层锻炼经验,然而这样的经验真的能让他们在“专”上有所进步吗?毕竟,拥有工作经验的人是否比应届生有着更突出的专业表现是个疑问,这似乎也与干部年轻化的趋势有所不符。当然,另外一种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前选择继续深造或去商场打拼的人才会“移情”公务员职位,而新政策恰恰为他们的“回归”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说到底,当前中国政府部门的人才选拔机制似乎对政治表现过于偏好,却对专业技能重视不足。然而从长远来看,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才能满足政府机构与时俱进的需要。这值得政府部门深思。

(本文作者李宏彬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CV Starr经济学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 2001年获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2012年获麦肯锡中国经济学家奖。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