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但物价上升并不是其中之一,至少从官方数据来看就是如此。

中国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2.5%,与去年12月的CPI升幅持平,并且是中国政府可接受的水平。虽然这种低通胀通常可能会让政府安心开启信贷闸门,但考虑到对中国债务负担日益加重的担忧,政府现在还不太可能这样做。

上述CPI数据低于经济学家的预期:今年春节是在1月底,期间的家庭聚会和官方宴请通常会提升食品需求。特别是猪肉价格占CPI相当大的比重。不过,据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数据,节前白肉的价格出现10年来的首次下滑。

如果不看猪肉价格,中国通胀数据的准确性确实值得怀疑。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经济学家纳卡穆拉(Emi Nakamura)、斯泰因松(Jon Steinsson)和刘淼在1月份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写道,中国的官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数据体现出一种“经过润色的现实”。

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官方数据完全不对。文章认同以往统计数据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实际数据的最高数值和最低数值都要比官方数据更偏极端。文章发现,20世纪90年代末的通胀率低于官方数据,而实际经济增长率高于官方数据。而在2005-2007年这一通常被视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通胀率远高于官方数据,经济增长率则低于官方数据。

文章的几位作者说,造成数据偏差的一个潜在原因是政治操控。他们指出,同样引人关注的是计算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增长经济体的物价变动幅度的难度。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者会不断购买更高质量的商品并尝试购买新的类别的商品。

虽然文章并未检视最新时期的数据,但对投资者来说,认为当前的通胀率高于官方数据并不是一件疯狂的事。劳动力市场吃紧推高了薪资水平,海外资本流入势头强劲,而且近年来货币供应量增幅一直高于官方名义GDP增长率。此外,未在通胀数据中得到良好体现的房地产价格已大幅上涨。不管怎样,要想把握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绝非易事。

Alex Frangos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