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ek Fuchs
媒体总是倾向于简单地把一家公司比作另一家公司。在Tesla身上,这种倾向尤其严重。
过去几个月来,我们看到了大量媒体报道,主题都一样,那就是Tesla和亚马逊本质上是同类公司。以下是一些报道的标题:
CNBC电视频道:世界真奇妙:今天的Tesla就像是昨日的亚马逊。
《巴伦周刊》(Barron's):Tesla:让人想到亚马逊,而非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华尔街日报》:Tesla的亚马逊特质。
看到了吗?亚马逊和Tesla是同类公司,就像双胞胎一样。
而且,本周几乎肯定还会出现更多类似的报道,因为Tesla将在周三公布第四财季业绩报告。分析师们预计其每股收益为20美分,销售额为6.6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收入3.06亿美元增长1倍多,但是考虑到当前的股价,其疯狂的估值水平也可以描述为具有亚马逊特质。
Tesla股价已经突破了200美元大关,创出新高,市值接近25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Tesla的市值已经接近福特汽车(Ford, F)和通用汽车的一半,尽管到目前为止,Tesla只推出了两款车型。
但是Tesla是亚马逊,对吧?因而估值水平无关紧要。
大错特错。Tesla不会成为下一个亚马逊,理由如下:
Tesla的收入正在高速增长,但是要保持像亚马逊那样的增长速度可能会面临更多困难。毕竟,亚马逊已经拥有了一个内部配送系统。当然,亚马逊需要建立仓库,但这个庞大的业务有现成的框架。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 Inc. , UPS)和联邦快递集团(FedEx Co., FDX)都是十分成熟的公司,负责处理亚马逊余下的事情。相比之下,Tesla正试图绕开汽车经销商,直接面向客户销售汽车,而且未来还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它需要鼓励一个国家建设一个完整的充电站网络。在这方面,祝它好运吧。
亚马逊可以专注于提高收入,但这家公司在为客户提供低价产品方面一直非常敏感,从而得以在经济繁荣和低迷时期都能保持收入增长。而至少到目前为止,Tesla并不具备价格敏感性。人们可以在亚马逊以1美元的价格买到书。而在Tesla呢?一辆跑车的价格高达十几万美元。当然,Tesla的汽车很漂亮,与众不同,不过推销高价产品总是要更困难一些。商业周期进入下滑轨道时,Tesla更容易受到影响。
说到周期,不能不提到原油。Tesla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油价格保持高企。亚马逊则没有类似的依赖关系。
此外,即使在早期发展阶段,Tesla可能也难以像亚马逊那样快速提高收入,因为与亚马逊处在业务初期时的情况相比,Tesla面临的竞争或许更加激烈。亚马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就基本将互联网掌握在自己手中,而Tesla则不得不与丰田汽车(Toyota, TM)旗下普锐斯(Prius)等汽车竞争,更不要说存在了大半个世纪的大量汽车公司所具有的优势了。
亚马逊掌门人贝佐斯(Jeff Bezos)和Tesla掌门人马斯克(Elon Musk)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才华横溢,创造力非凡,也都热爱外太空。但是他们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这些。马斯克一直是饱受争议的人物,他把《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一名记者称为人渣和白痴,他引用 经的语言侮辱普锐斯,甚至他与业务伙伴和前妻的争斗也暴露在公众视线下。马斯克极为傲慢,虽然这可以说是他的魅力之一,但是他的好斗个性可能会在今后为公司与交易员或客户之间带来许多麻烦。
曾在对冲基金任职的贝佐斯则擅长此道。他不会冒犯记者,相反他收购了《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试图对新闻业施以援手。通过表现得可信、可靠而且稳定,他一直在兜售希望。
媒体总是喜欢轻易地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不过对于亚马逊和Tesla而言,这种比喻将大错特错。
(Marek Fuchs曾任Shearson Lehman Brothers股票经纪人,之后在《纽约时报》的“County Lines”栏目任记者六年。Fuchs会定期就商业和新闻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还是“A Cold-Blooded Business”和“Local Heroes: Portraits of American Volunteer Firefighters”这两本书的作者。Fuchs是萨拉劳伦斯学院的写作教师,还是一名消防志愿者。)
(本文译自MarketWatch)
Reuters
法兰克福车展上Tesla展出的Model S电动汽车。
在
电动汽车制造商Tesla Motors Inc. (TSLA)本周吸引更多关注之前,让我们现在先明确一点:Tesla根本不是下一个亚马逊公司(Amazon.com Inc., AMZN)。媒体总是倾向于简单地把一家公司比作另一家公司。在Tesla身上,这种倾向尤其严重。
过去几个月来,我们看到了大量媒体报道,主题都一样,那就是Tesla和亚马逊本质上是同类公司。以下是一些报道的标题:
CNBC电视频道:世界真奇妙:今天的Tesla就像是昨日的亚马逊。
《巴伦周刊》(Barron's):Tesla:让人想到亚马逊,而非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华尔街日报》:Tesla的亚马逊特质。
看到了吗?亚马逊和Tesla是同类公司,就像双胞胎一样。
而且,本周几乎肯定还会出现更多类似的报道,因为Tesla将在周三公布第四财季业绩报告。分析师们预计其每股收益为20美分,销售额为6.6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收入3.06亿美元增长1倍多,但是考虑到当前的股价,其疯狂的估值水平也可以描述为具有亚马逊特质。
视频:苹果真的会迎娶特斯拉吗?
随着苹果公司(Apple Inc.)有意并购电动汽车大厂特斯拉(Tesla Motors)的传言愈演愈烈,后者的股价近日也被推上历史新高,突破了200美元大关。为什么投资者听到并购的传闻这么高兴?这两家硅谷明星公司真的会联姻吗?机率又有多大?本视频整合多位产业分析师的观点进行了解读。
随着苹果公司(Apple Inc.)有意并购电动汽车大厂特斯拉(Tesla Motors)的传言愈演愈烈,后者的股价近日也被推上历史新高,突破了200美元大关。为什么投资者听到并购的传闻这么高兴?这两家硅谷明星公司真的会联姻吗?机率又有多大?本视频整合多位产业分析师的观点进行了解读。
Tesla股价已经突破了200美元大关,创出新高,市值接近25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Tesla的市值已经接近福特汽车(Ford, F)和通用汽车的一半,尽管到目前为止,Tesla只推出了两款车型。
但是Tesla是亚马逊,对吧?因而估值水平无关紧要。
大错特错。Tesla不会成为下一个亚马逊,理由如下:
Tesla的收入正在高速增长,但是要保持像亚马逊那样的增长速度可能会面临更多困难。毕竟,亚马逊已经拥有了一个内部配送系统。当然,亚马逊需要建立仓库,但这个庞大的业务有现成的框架。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 Inc. , UPS)和联邦快递集团(FedEx Co., FDX)都是十分成熟的公司,负责处理亚马逊余下的事情。相比之下,Tesla正试图绕开汽车经销商,直接面向客户销售汽车,而且未来还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它需要鼓励一个国家建设一个完整的充电站网络。在这方面,祝它好运吧。
亚马逊可以专注于提高收入,但这家公司在为客户提供低价产品方面一直非常敏感,从而得以在经济繁荣和低迷时期都能保持收入增长。而至少到目前为止,Tesla并不具备价格敏感性。人们可以在亚马逊以1美元的价格买到书。而在Tesla呢?一辆跑车的价格高达十几万美元。当然,Tesla的汽车很漂亮,与众不同,不过推销高价产品总是要更困难一些。商业周期进入下滑轨道时,Tesla更容易受到影响。
说到周期,不能不提到原油。Tesla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油价格保持高企。亚马逊则没有类似的依赖关系。
此外,即使在早期发展阶段,Tesla可能也难以像亚马逊那样快速提高收入,因为与亚马逊处在业务初期时的情况相比,Tesla面临的竞争或许更加激烈。亚马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就基本将互联网掌握在自己手中,而Tesla则不得不与丰田汽车(Toyota, TM)旗下普锐斯(Prius)等汽车竞争,更不要说存在了大半个世纪的大量汽车公司所具有的优势了。
亚马逊掌门人贝佐斯(Jeff Bezos)和Tesla掌门人马斯克(Elon Musk)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才华横溢,创造力非凡,也都热爱外太空。但是他们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这些。马斯克一直是饱受争议的人物,他把《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一名记者称为人渣和白痴,他引用 经的语言侮辱普锐斯,甚至他与业务伙伴和前妻的争斗也暴露在公众视线下。马斯克极为傲慢,虽然这可以说是他的魅力之一,但是他的好斗个性可能会在今后为公司与交易员或客户之间带来许多麻烦。
曾在对冲基金任职的贝佐斯则擅长此道。他不会冒犯记者,相反他收购了《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试图对新闻业施以援手。通过表现得可信、可靠而且稳定,他一直在兜售希望。
媒体总是喜欢轻易地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不过对于亚马逊和Tesla而言,这种比喻将大错特错。
(Marek Fuchs曾任Shearson Lehman Brothers股票经纪人,之后在《纽约时报》的“County Lines”栏目任记者六年。Fuchs会定期就商业和新闻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还是“A Cold-Blooded Business”和“Local Heroes: Portraits of American Volunteer Firefighters”这两本书的作者。Fuchs是萨拉劳伦斯学院的写作教师,还是一名消防志愿者。)
(本文译自MarketWatch)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本文涉及股票或公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