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蔚

巴菲特和盖茨2010年邀请中国50位最有钱的人,去参加一次慈善晚宴的时候,三分之一的受邀人士拒绝了邀请,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可能会被逼着捐钱。

三年后,中国富人不那么拒绝慈善了,社交媒体上常常看到很多慈善晚宴和名人推广义举的的照片。网络炫富没有原来那么疯狂了,而现在更多人愿意展现他们拜访地震现场,或者是乡村学校的照片。

但要看总的捐赠额度,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事实上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2012年,中国社会总的捐赠金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7%。

尽管根据上海研究机构胡润的统计,中国已经比美国拥有更多的资产10亿美元以上的富豪,但中国整体慈善捐赠的水平只是美国的4%不到。

中国风险投资基金启明投资的创始人Gary Rieschel活跃在几个中美的慈善机构,据他观察,和中国社会的财富以及社会对慈善的需求来比,中国目前的捐赠水平尚不值得一提。

可能中国人做事的方式有所不同。中国社科院的数字不包括那些非正式渠道的捐赠。考虑到一些政府慈善机构近年来遭遇丑闻,这些非正式机构的影响正在上升。

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的官员因为有报道指他们参加了豪华的宴会而致歉。红十字会的声誉也因为称自己为红十字会工作的郭美美在网上炫耀她的奢华生活而受损。红十字会称郭美美和它们没有关系。

尽管总体捐赠金额在下降,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却在上升,2012年上升了6%,因为中国人想要更积极地参与慈善活动。企业家们也越来越多参与他们能够发挥作用的非营利机构。比如主要由房地产商主导的慈善机构阿拉善,就用它2900万人民币资产来从事污水处理等项目。

瑞士银行Optimus 基金会亚太总监魏巍说,中国捐赠人很喜欢亲身参与,他们不愿意只写张支票。他们经常去参观,并做很多尽职调查。该基金会是专门帮助这家银行的客户捐赠的。

在中国,对捐赠的兴趣有所上升,因为企业家认识到捐赠会带来商业,事业和家庭的帮助。在一个仇富心态严重的国家,被认为是一个有爱心的企业家能够带来不少好处。根据中欧家庭传承中心的研究显示,那些在慈善榜上排名比较高的企业家更不容易受到比如政府调查,股价下跌,和政府取消补贴的打击。

参与慈善对个人也有不少好处。不乏有公司喜欢雇用那些来自非传统的行业,并在有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下获得独特技能的大学生。比如一个把大学毕业生送到云南学校志愿教书的机构美丽中国,就有几位毕业生完成后到了咨询公司麦肯锡和投资银行高盛工作。中国父母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要申请海外的大学的时候,做志愿者的工作是很重要的。

第一代中国企业家开始考虑财富传承的时候,慈善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瑞银财富管理超高净值客户服务亚太主管卢彩云说:在香港,家族财富争斗是个大话题。所以对高净值人士来说,尽早把家庭价值观建立起来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帮助培养和下一代的联系,以及让家庭成员聚在一起的一个纽带。

那些被信任的慈善基金表现相对较好。四月份四川再次被地震袭击后,功夫明星李连杰的一基金收入大概1千万人民币,而同期红十字会收到的只有14万元。一个在美国创立,专门帮助中国儿童的基金半边天,也说在中国筹款比想象得要容易。

半边天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Jenny Bowen说,中国人的心就像美国人一样大,这方面没有什么很深的文化鸿沟。中国人只是需要证明,他们的钱不是被扔进了一个黑洞里。

(本文作者顾蔚是《华尔街日报》中国财富和奢侈品编辑。她针对中国高净值人士写的投资和消费专栏,于每周五在报纸及网络版以中英文双语同步发表。 2013年加入《华尔街日报》之前,顾蔚在路透工作十年,包括在香港用中英文写有关中国经济和金融的专栏,和在纽约从事美国高科技公司和中国有关报道。顾蔚1998年在《第一财经》电视开始记者和编辑生涯。她是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拥有纽约大学经济新闻硕士学位。欢迎读者发送邮件至wei.gu@wsj.com或在评论栏中发表评论和建议,也可以在新浪微博上(顾蔚WeiGu)追踪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