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称已经于周四派遣数架最先进主战飞机、一架预警机在东中国海(中国称东海)防空识别区执行空中巡逻任务。此前,日本和韩国均称过去几天已经派遣军机进入该区域飞行,并且未通知中方。

中国国防部还调整了在防空识别区采取行动的措辞,并释放出互相矛盾的信号。分析人士和外交人士称,这是为了应对国际社会的担忧,同时满足国内对政府作出强硬反应的要求。

国防部一位发言人说,中国已经识别出所有进入防空识别区的外国飞机。上周六划定的该识别区覆盖了中日间存在领土争端的一系列小岛。

不过,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上校在11月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设立防空识别区并不意味着领空范围的扩大,更不是所谓的“禁飞区”。他说,认为中国可能击落进入中国防空识别区飞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中国宣布划设新防空识别区的决定激怒了美国和美国的一些盟友,其中很多国家认为该举动将令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令在该地区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增大。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面临着来自国内民族主义者的压力。许多社交网络用户都在问,为何没有对日韩进入防空识别区或是周二美国两架B-52轰炸机飞越识别区的做法做出回应。

杨宇军还对防空识别区的规则作了稍为深入的说明。按照该规则,航空器必须提供识别方式,通报飞行计划,并服从指令,否则将面临“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

杨宇军说,对于在东海防空识别区内的空中威胁和不明飞行物,中方将根据不同情况,及时采取识别、监视、管制和处置等措施加以应对;至于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要到时根据具体情况和所面临的威胁程度而定。

杨宇军说,中方对于进入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各国航空器都及时进行了识别,并且我们对有关航空器的情况是全面掌握的。

周三,中国国防部还以相对克制的态度回应美国轰炸机进入中国新划设防空识别区一事,称对美国轰炸机进行了全程监视、及时识别,但没有明确说明怎样做到以及从何处识别的。

国防部的网站称,周四,空军发言人申进科上校说,中国空军组织1架空警-2000预警机和数架苏-30、歼-11等主战飞机,在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执行空中巡逻任务。

申进科指出,上述飞机进行的是常态化空中巡逻,意在加强对防空识别区内空中目标的监控。他没有说这些飞机是否曾与任何外国飞机有过接触。

美国官员周三说,美国副总统拜登(Joe Biden)将利用下周访问亚洲期间向其最紧密盟友发出信息,表明美国持续关注亚洲地区,而且正谋求缓和因中国近期在地区内行使影响力而升级的紧张态势。

防务和国际关系分析人士以及西方、亚洲的外交人士说,在打算如何维护防空识别区方面,中国政府仍在发出自相矛盾的信号。中国划设的防空识别区与日本、韩国和台湾划设的防空识别区有重合之处。

上述分析人士和外交人士说,中国这种含糊态度或许是刻意为之的一种策略,试图让美国及其盟友对继续派军机不遵守相关规定飞入该区域保持警惕态度。但他们还说,这种含糊也可能是筹划不当、没有咨询其他国家或专家造成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相关规定要求所有飞行器都要遵守,但又说不影响民用航空飞行,这一自相矛盾之处令外国航空公司不清楚应该如何做出应答。

一些分析人士还对中国招惹韩国感到惊讶。韩国近月来与日本关系不睦,而且在与北京因一处暗礁产生的争端中采取了相对合作的态度。

韩国国防部说,其周二派军机进入该岩礁周围空域。中韩均对这片岩礁提出领土主张,它位于中国新划设的防空识别区内。韩国国防部没有说中国是否对其飞行做出了回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周四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国已经注意到相关形势。

韩国国防部发言人金? (Kim Min-seok)说,韩国还在周四的一次会议上要求中国调整新防空识别区的范围,但中国拒绝了这一要求。他说,首尔方面正在考虑扩大自己的防空识别区。

中国外交部没有回复寻求置评的请求。

与此同时,在东京,日本海上保安厅(Japan Coast Guard)的发言人说,在没有通知中国的情况下继续派飞机在中国新划设的防空识别区飞行,并且没有遇到任何抵制。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Yoshihide Suga)周四说,在中国划设防空识别区之后,我们进行了正常的监测活动。我们无意出于对中国方面的考虑而停止监测活动。

国际关系和防务专家说,中国防空识别区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单边设立的。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是这么做的。

各国划设防空识别区的规则不同,因为并无相关的国际法或国际机构管辖此事。能否实施通常取决于一国的实力。中国此次行动不同寻常并引起争议的地方在于,其防空识别区覆盖了争议领土,与日本、韩国和台湾的防空识别区存在重叠,同时北京方面没有具体说明如果未遵守其防空识别区规定将采取何种反制措施。

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亚洲安全事务专家梅德卡夫(Rory Medcalf)说,中国的算盘可能是,这样会渐进地让其他国家习惯于认可其在国际空域的权威。这看起来是潜在的不利因素,因为中国可能最终在外交上失利,同时也失去在本国民众中的公信力。

By Jeremy Page, Jeyup Kwaak and Yumi Otagaki


本文由道琼斯通讯社提供,获取更丰富更及时的道琼斯财经资讯,请访问WWW.DJC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