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中国经济谈何容易。就先拿数据说吧,有些数据是错的。

最臭名昭著的例子要属官方发布的失业率,在中国经历了数轮经济波动之后,这一指标竟从未超过4%。统计学者曾一直批评政府的房地产价格数据在计量方法上存在诸多缺陷,使得这些数据低估了价格水平的真实涨幅。政府最终不再公布全国数据。

为绕开中国资本管控、以便将资金带入国内的虚报行为使得今年早间公布的出口额出现“虚高”的状况。而许多专家认为,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率即便大体上是准确的,其长期的波动幅度也被“平整”过了──其高低起伏较实际情况要更加缓和。这非常符合一个力求稳定的政府的胃口。

甚至连中国总理李克强也对官方经济数据持怀疑态度。根据维基解密网(Wikileaks)揭露的一份美国官方急件,2007年他对时任美国驻华大使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是一个参考值”,建议用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等数据更好地衡量经济增长。

中国官方数据的不足催生了私人部门研究市场的繁荣,它将帮助人们获取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更加准确的信息。汇丰银行(HSBC)和Market News International均发布月度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与政府数据一同争抢投资者的关注。房地产经纪机构搜房网(Soufun)和易居中国(E-House China)也发布自己的房价指数。

Courtesy of Pearson Scott Foresman
此外,一家私人民意调查组织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简称:美联储)在美国国内进行的经济形势常规调查为模板,制作了《中国黄皮书》(China Beige Book)。《中国黄皮书》首次发布于2012年第一季度,如今已有快两年的历史了,它每季度发布一次,虽在发布频率上不及美联储的黄皮书,但在其他方面其理念是相同的:通过对公司和银行业者进行调查,以掌握那些被自上而下的宏观数据所遗漏的经济趋势信息。

《中国黄皮书》于周四发布的第四季度初值呈现出与官方数据截然不同的情形。CBB International总裁米勒(Leland Miller)称,多数分析人士(今年早间)满怀信心断言的强劲复苏实际上是个谎言。

尽管官方数字表明中国GDP增速在第二季度放缓至7.5%,而后于第三季度反弹至7.8%,但从黄皮书中几乎看不到有反弹迹象。

大多数经济学家预期,最后一个季度的增速将低于第三季度。但黄皮书暗示,相比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增速将出现微幅上升,尽管上升的势头仍远弱于今年年初。

根据黄皮书的数据,几乎在所有行业,未售出商品库存都有所上升,而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库存下降。此外,官方数据表明,中国不必担心通胀,今年11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只温和上升了3%,而出厂价格还实际上有所下降,但黄皮书表明,不管是销售价格还是要素价格都有所上升。

对于这些反向数据,黄皮书的作者们有一个不同于直观感受的解释。他们说,可以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增速放缓,如果放缓可能意味着期待已久的再平衡的话,意味着中国经济从一个工业体量巨大的经济转向一个为消费者更好服务的经济。

黄皮书说,在过去的三个月内,61%的零售公司营收增加,比第三季度高了一个百分点。在这一点上,黄皮书的发现与官方数据相符。官方数据表明,今年11月份,零售额同比增长13.7%。

还有迹象表明出现了地域再平衡,欠发达的内陆省份与较发达的沿海省份之间的差距缩小。

米勒说,我们认为这些结果可能是个利好,经济增速放缓与中国领导层长期以来承诺的再平衡、结构调整是相符的。

调查还披露了与信贷有关的数据。尽管银行家们说,借贷增长稳定,企业却说已经缩减举债规模。只有23%的公司称在这一季度借过钱,这是进行该项调查以来的历史最低数值。

结论令人不安:针对一小部分受青睐举债人的旧贷展期占总体贷款发放的比例在上升,而新客户则很难借到钱。只有14%的受访银行家说,他们的贷款有30%或更多借给了新客户,这个比例也是一个新低。

黄皮书的一些发现指向了与官方统计数据不同的方向,但在经济图景跟雾霾严重时的北京天空一样模糊的时候,任何一丝能让人看得更清楚的光线都是求之不得的。

Richard Silk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