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uters

资银行的“钱荒”加剧,凸显出央行在管理资金日益吃紧的金融系统方面面临重重困难。

周一,随着银行和其他借款人在年底前争夺资金,短期利率飙升至六个月高点,令人不禁担心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企业的融资成本。

尽管上周央行向银行系统注资试图减轻利率的上行压力,但短期利率依然再度攀升。记者无法立即联系到央行置评。

周一,衡量银行间借贷成本的7天期回购利率从上周五的8.21%飙升至8.94%,为6月21日以来的最高水平(当时的回购利率触及夏季“钱荒”时期的最高水平9.29%)。周一交易时段,零星交易将银行间利率一度推升至10%,6月份时甚至达到了接近30%。

6月份的“钱荒”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央行出于对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的担忧而试图限制放贷。与本轮“钱荒”一样,当时是因为银行在季度末前寻求增加现金持有量。银行和其他借款人年末通常需要额外现金,用来满足监管要求和公司的融资需求。这种争抢资金的情况引发了上周中国货币市场的动荡。

分析师们称,造成本轮流动性紧张的原因有多个。一是年底中国政府支出减少,这点鲜有人注意到。通常中国政府在12月份的财政存款(政府存放在央行账户中的资金)会加速减少,因政府年底突击花钱。政府支出增加会向银行系统注入额外流动性。

今年政府收紧财政政策,这意味着年底花钱受限。截至11月底,财政存款余额为人民币4.5万亿元(合7,411.5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6万亿元和前年同期的3.8万亿元。政府花钱时,资金回流银行,可用于放贷。而保持财政存款的资金不动,实际上是从银行系统抽走流动性。花旗集团(Citigroup)经济学家丁爽说,近来的利率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紧缩支出的政策立场。

银行变得更加谨慎,囤积更多现金以备今后“钱荒”加剧时之需。一些银行还针对潜在违约贷款计提更多拨备。

分析师们说,政府有能力防止“钱荒”演变为一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不过,他们正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因为不断上升的借贷成本可能进一步削弱中资公司业已不断减弱的盈利能力,加剧经济增长放缓局面。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需求若下滑,会打击全球资源出口商和其他依靠中国买家的企业。

央行今年一直在努力限制放贷,目的在于减少经济对信贷扩张的依赖。

但“钱荒”的发生凸显出,央行在力图控制银行放贷规模的同时面临诸多掣肘因素,从银行会计准则的不寻常之处,银行之间互不信任到尚未披露且规模不断扩大的贷款损失,可谓不一而足。分析师称,贷款规模普遍受到挤压的局面可能将延续到明年,因为中国央行正试图控制短期银行间贷款,而中国政府又在限制支出。此外,美国退出货币刺激政策带来的影响也将蔓延至中国。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Bank of China Ltd., 简称:中国银行)分析师周一在一份报告中称,为抑制系统性风险、降低对流动性的影响,对银行间市场的监管将继续强化。他们补充说,银行间贷款正凸显出金融体系的隐患。尽管中国央行上周五宣布,在上周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之后,已经连续三天累计向金融系统注资逾人民币3,000亿元,但依然无法遏制利率的上升势头。中国央行此前表示,中国金融体系的超额准备金已逾人民币1.5万亿元,中国央行称这一水平相对较高,暗示该行可能低估了银行间市场资金吃紧的程度。

分析师表示,上述短期注资无法帮助存在资金困难的银行解决根本问题,部分原因在于注入的资金流向大型银行,而存在资金困难的银行多为中小型放贷机构。广发银行(Guangfa Bank)资深分析师吴思捷称,这种注资多半意在避免金融机构遭遇现金供应枯竭的情况,并不代表融资条件的放松。

6月份“钱荒”期间,曾有传言称,某家银行因无力偿还另一家银行的贷款发生违约,但当时没有银行肯承认。但上周中国光大银行(China Everbright Bank Co.)在首次公开募股(IPO)前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旗下两家分行未能在6月5日偿还到期的人民币65亿元银行间贷款。光大银行称,当时手中的现金足够还贷,但分行未通知总部它们资金短缺,导致当天无法按期偿还贷款。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itic Bank Corp.)本月表示,计划寻求股东批准冲销近9亿美元不良贷款,称原因是不良贷款大幅增加。该行称,拟将2013年度不良资产核销额度从原计划的人民币20亿元增加至人民币52亿元。

摩根大通(J.P. Morgan)亚洲利率和外汇策略师顾颍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采取这种做法,银行间流动性肯定会吃紧。

分析师们还指出,一些贷款已经到期,但银行并未将这些贷款列为不良贷款,而且这种状况较普遍。对于发放给地方政府和大型国企的贷款而言,银行从政治角度来说不太可能对这些贷款进行冲减,或者通过对簿公堂来追偿贷款抵押品;银行只能无限期对这些贷款进行续期,寄希望于借款人能在未来某个时间偿还贷款。

不过,短期而言,这意味着银行将无法获得利息收入,导致手头可用现金少于原先预期。

而理财产品的风险及其对银行会计核算的相关影响可能令这种情况雪上加霜。中资银行目前的贷存比上限为75%。为实现贷款额度最大化,银行对理财产品的到期时间进行了特别设计,使得每个季度末时会有大量产品到期,届时理财资金返还客户,暂时性地成为存款,这样一来银行报表上的存款基础就大大增加,银行就可以多放贷款。但问题是,到季度末时,银行需要持有足够的现金用于返还这些到期的理财产品。

一些分析师将这一问题的出现归咎于中国央行,称央行只关注总体指标,可能忽视一些结构性问题,例如现金充裕的大银行不愿向经营状况较差的小银行拆借资金。

摩根大通的顾颍称,中国央行只看总体指标,但如果存在结构性问题,就可能引发系统性问题。

SHEN HONG / DINNY MCMAHON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本文涉及股票或公司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银行)
英文名称:Bank Of China Ltd.
总部地点:中国大陆
上市地点:上海证交所
股票代码:601988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银行)
英文名称:China Citic Bank Co.
总部地点:中国大陆
上市地点:上海证交所
股票代码:601998
China Everbright Bank Co.
总部地点:中国大陆
上市地点:上海证交所
股票代码:601818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名称:Bank of China Ltd.
总部地点:中国大陆
上市地点:香港交易所
股票代码:3988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信银行)
英文名称:China Citic Bank Co.
总部地点:中国大陆
上市地点:香港交易所
股票代码:0998
Bank of China Ltd. ADS
总部地点:中国大陆
上市地点:美国场外交易粉单市场(Pink Sheet)
股票代码:BACHY
China CITIC Bank Co. ADS
总部地点:中国大陆
上市地点:美国场外交易粉单市场(Pink Sheet)
股票代码:CHC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