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记者、博客作者方可成五年前统计了中共党报《人民日报》中出现海外国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次数的排行榜,吸引了大众眼球。(最终结果?根据方可成当时的统计,中国人民的感情至少被日本伤害了58次,被美国伤害了27次。)

人民日报出版社
今年,方可成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方可成在今春出版的新书中研究了哪些人在官方媒体的报道中被称作过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以及他们何以跻身这一行列。

“中国实时报”栏目近日对身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方可成进行了电话采访,他目前正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新闻与大众传媒学院(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s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攻读博士学位。以下是访谈节选:

问:怎么会有研究中国老朋友的想法?

答:我在《南方周末》当记者的时候,2011年春天,正好是“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当时网上讨论很多。一个有趣的讨论是,阿拉伯之春里,埃及的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和利比亚的卡扎菲(Gadhafi)都倒台了,他们都是被称为中国人民老朋友的人。当时有这样的段子:当今世界的三大濒危物种——大熊猫、金丝猴和中国人的老朋友。话题挺有趣的,但当时国内有很多禁令,不能直接碰,而老朋友是一个有关但不直接相关,大家又感兴趣的话题。老朋友也值得研究一下。

问:你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那些“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国家,这本书是从那篇文章发展而来的吗?

答:我08年刚上研究生的时候写了一篇博客,讲哪些国家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博客传播挺广泛的,当时是利用《人民日报》的数据库搜索,看看哪些场合下提及“伤害中国人民感情”,被提到最多的有日本、美国、北约。这个方法很好用,《人民日报》是党的喉舌,比较权威的来源,那它称哪些人为老朋友是有官方称谓的,所以我用了同样的方法在《人民日报》的数据库进行了搜索。“老朋友”比“伤害感情”的搜索结果多多了,一共601人。

问:最好的朋友是谁?写作过程中有什么惊奇的发现?

答:除了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还有柬埔寨的诺罗敦•哈努克(Norodom Sihanouk)。“老朋友”中日本人最多,其次是美国人,但不到日本人的一半。

职业则根据时期而不一样,书分为四个章节,每一个章节讲一个时期。第一个是1949年前,国民党执政的时候,主要是记者和作家。他们到中国采访共产党,并给予正面报道,让世界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存在。

还有医生,最有名的是白求恩,他来中国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救了共产党的伤员。我认为49年前的老朋友是最纯正的,在当时无法预料后面的事情,但他们选择帮助共产党,很多人是出于理想主义的情怀到中国来的。我个人比较欣赏。

方可成
问:那1949年以后呢?

答:1949年之后,老朋友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当时中国在国际上受孤立,冷战爆发,被美国冷落,需要联合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

第三个时期的“老朋友”是帮助中国恢复建立外交关系的。包括官方如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和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尼克松在美国声誉很差,但在中国却很好,因为在官方宣传中,尼克松在中美建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在水门事件后尼克松在美国比较落寞,但在中国还是很受欢迎。

第四个时期的“老朋友”是改革开放后,帮助中国加入国际组织并发挥作用的,比如最著名的是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他帮助北京获得了奥运主办权。

问:现在官方媒体还这样称呼吗?

答:是,但越来越少,很多“老朋友”都去世了,“老朋友”这个词在外交上也不太用了。根据对《人民日报》数据的逐年统计,从1997年后一直下降。曾经出现过三个高峰:一是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需要老朋友帮忙;二是1990年,89天安门事件之后中国在国际上很受孤立,求助老朋友来恢复一些国际关系;最后一次是1997,邓小平去世,香港回归,各国领导人发来唁电或贺电,出现很多“老朋友”的称呼。统计截止到2010年,当年是17次“老朋友”的称呼,最多的时候快80次。


问:在出版过程中,你是否遇到过什么审查问题?

答:书稿送审后没有做太多删改,没有太多的和谐。做了一些自我和谐。例如,最有名的“老朋友”之一是美国记者斯诺,他的第二任妻子(1949年结婚)洛伊斯•惠勒•斯诺(Lois Wheeler Snow),也被称为“老朋友”。以前她每年来中国都接到很高规格的接待,但是在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她非常震惊和生气,试图用自己的身份向中共领导人表达抗议,发现没什么用处。在听说丁子霖(天安门母亲组织的组织者)后,她个人给丁子霖写信并捐了一大笔钱,但信和捐款都被政府截留没收。她也曾专门来中国,但受到阻挠没能跟丁子霖见面。

问:那么,这是你主动删除的一个故事?

答:我在这本书能够到达有关部门的手里之前,主动规避了这种敏感话题。这个故事很值得写,但没有办法在书里写。我只在序言里隐晦地提到:有的老朋友始终关心中国的公民权利,我指的就是她。所以说我自己已经避开了一些敏感话题。

本文根据Te-Ping Chen对方可成的采访编辑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