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即
使中国观众习惯了在新闻联播最后几分钟里看到中东动荡,对伤亡数字和交火镜头有了认知疲劳,也难免不注意到近期伊拉克局势的迅速恶化。伊拉克突然大乱,教派战火越燃越烈,全面内战似乎近在眼前。对想要脱身离开的美国,对石油合作涉足颇深的中国,对脆弱而复杂的中东局势,这都是新挑战。伊拉克为何大乱?
这次危机源自一个叫“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简称ISIS)的极端伊斯兰组织,成立于美军进攻伊拉克前后,也就是2003年左右。最初脱胎于基地组织,但两者区别日趋明显──基地组织策划恐怖袭击,而ISIS则要通过暴力建立一个新的教派国家。
阿拉伯世界内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历史复杂,在伊拉克积怨尤深。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由占人口三分之一的逊尼派当政,统治着库尔德人和人口占多数的什叶派。美国率领的多国部队入侵之后,扶植起来的伊拉克新政府根植于什叶派,但从政治和经济上均将逊尼派边缘化,逊尼派的不满日积月累,一个叙伊边界的极端组织借机起事。
ISIS在叙利亚内战混乱中成长壮大,自称要建立一个逊尼派的极端伊斯兰国家,领土跨越伊拉克和叙利亚两国。通过以下地图可明确看出ISIS控制的领域和目标范围。
伊拉克的政府军在做什么?
伊拉克政府军号称有19万人,其中不少为美国政府训练并武装,但自从6月10日ISIS发动大举进攻以来,政府军丢盔卸甲,不少伊拉克士兵选择缴械投降,或者换成平民服装逃离战场。ISIS仅用两天就拿下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Mosul)和萨达姆出生地提里克里,逼近首都巴格达。 ISIS相当残忍,在网上发布照片,称枪决了 1700名政府军士兵。
政府军为何不力,从以下视频一看就明。
此时什叶派的部族武装挑起大梁,从叙利亚返回伊拉克,成为伊朗军队之外抗击ISIS的重要力量。
中国为什么需要关注?
中国半数以上进口石油来自中东,而伊拉克是中国原油进口第五大来源地。
《中国原油进口来源日趋多元化》一文中指出,中国为了降低对沙特等石油供应大国的依赖,近年来加大从伊拉克、西非和其他地区的原油进口。仅2013年一年,中国从伊拉克进口的原油就增长了50%,今年1到4月增长了30%。
6月18日,伊拉克几个炼化厂已经火光熊熊,油价亦飙升到九个月以来的最高点,这些对石油进口国都不是好消息。
伊拉克是中国能源国家队海外投资的最大目标之一,其局势恶化不仅威胁到当地万名中资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也让中国公司面临风险。6月12日中石油一名员工在伊拉克被绑架,现已获释。民企同样难过,以香港上市的安东油服为例,该公司去年总收入的16%来自于伊拉克,更准确的说是来自于向中国能源国企在伊油田提供服务。安东油服参与的油田项目位于伊拉克南部,目前还未受到北部地区战火的影响。不过,如果战场扩大,该公司现有收入和增长均可能遭受打击。
美国持何态度?
竞选时反复承诺从海外撤军的奥巴马,在此次冲突发生后立刻表示,不会派遣美国军队重回伊拉克,很可能也不会实施空袭,目前仅同意向伊拉克军方提供情报。美方多次表示,对激化了教派分歧的伊拉克总理马利基(Nouri al-Maliki) 并不满意,6月18日的参议院听证会上,议员直言要马利基下台,建立一个跨教派,吸纳逊尼派和库尔德人的政府。可是建立一个多元政府远非一日之功。
伊拉克政府军的软弱已经有目共睹,目前能大举出兵打击ISIS的似乎只有美国的宿敌伊朗。而美国与伊朗接触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两大盟友沙特和以色列与伊朗有宿怨,尤其是伊朗曾扬言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美国每次与伊朗接触都会引起以色列强烈反弹。
阿拉伯世界在此事上意见不一,《伊拉克危机威胁整个中东安全》一文中描述:科威特敦促海湾国家对ISIS采取强硬立场;逊尼派为主的沙特并不支持伊拉克现政府,甚至号召伊拉克内部的逊尼派部族推翻马利基的领导,有沙特富人还暗中为ISIS提供资金。 阿拉伯官员警告说,如果美国或者伊朗实施军事干预、以捍卫巴格达的什叶派政府的话,可能会煽起全球逊尼派穆斯林的怒火。这个短视频直观解释了从土耳其到约旦,各国在伊拉克此次教派冲突间的立场
伊朗为什么帮忙?
伊朗有支持伊拉克政府的多重理由:伊朗和伊拉克是中东为数不多的什叶派领导的国家,德黑兰是马利基最亲密的中东盟友。伊朗的精锐部队伊斯兰革命卫队(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s Corps)已经在伊拉克内部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他们训练的部分什叶派民兵后来加入伊拉克军队。自6月ISIS进攻以来,伊朗已经快速采取地面行动,部署革命卫队海外精英分支圣城旅打击ISIS。
《美国将就伊拉克安全形势与伊朗直接对话》一文中,解释了美伊在此事上合作的前景。伊朗对伊拉克的影响原本让美国忧心忡忡,害怕美军撤离之后两伊结盟,与美国、沙特和以色列为敌。但在马利基政府难以抵挡武装分子的情况下,伊朗反而成了伊拉克重返稳定的希望。
(本文作者李昕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执行主编。您可以写信至 xin.li@dowjones.com 与作者联系。)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