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uters/Kim Kyung-Hoon
到底什么能算作“国家机密”?
周
日中国朝提高政治制度的透明度迈出了一步,要求官员不要再随意以模糊的“国家秘密”为借口,拒绝对外披露公众有知情权的信息。唯一的问题在于:政府没有说什么样的信息是可以公开的信息。
新华社刊登的这份《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共九页(中文),由国务院发布,总理李克强签署,将从3月起施行。
让人着急的是,读完这份条例,人们并不完全清楚什么样的信息可以公开,什么样的信息又需要保密。它还赋予了官员们任意改变规定的极大空间。
条例称,保密事项范围应当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
当前,中国属于保密范围的信息从每年处决的人数到土壤污染数据不一而足。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相信,中国每年处决的死囚人数比世界其他地区加起来处决的总人数还要多。
中国对“国家秘密”的定义不但宽泛,而且很有弹性,这一问题在2009年的一起案件中被置于聚光灯下。当时,英澳矿业企业力拓(Rio Tinto)的四名雇员因在铁矿石销售谈判中“窃取商业秘密”被逮捕。
这一概念也让会计师事务所感到头痛,因为中国官员以“国家秘密”为由不让中国公司提供详细财务数据。
同样地,“国家安全”这一定义含混不清的概念也是中国不愿放开国企控制行业、让民营企业参与竞争的主要理由。国企主管部门去年12月份说,已经做好准备,将鼓励更多私人投资者入股那些处于不涉及重要国家安全行业的国企股份。但这些行业又是哪些?该机构并未说明。
去年3月份在10年一次的权力交接过程中正式上台的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已经把经济改革作为优先处理的问题。在去年11月发布的一份影响深远的蓝图中,中国领导人设计了一份全面改革过于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方案,加大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权重。他们还推出了放松独生子女政策的方案,赋予农民对土地的更多控制权,并试图解决污染问题。
但涉及政治、法律和公民社会等问题时,政府传递出的信息则相当混乱。上述改革蓝图同意建设一个更加独立的司法体系,但也确定了共产党在其中的主导作用(中共控制着法院),并强调政府加大力度控制互联网的决心。
很多专家对司法改革能取得多少成就持怀疑态度。
国务院这份最新条例警告说,官员不仅需要将公共信息公开,还要对国家秘密保密。条例规定,对那些向公众泄露过多信息的人员,将依法给予处分。至于处分的频度为何目前还不清楚。
Richard Silk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