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你无法战胜中国的审查人员,何不加入他们?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一名教授就决定这么做,以别出心裁的方式亲自体会中国审查制度的运作。

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北京的一个网吧。
为了解中国审查制度的内情,金(Gary King)与两名博士生过去一年开办了一个他们自己的假社交网站。虽然该网站从未正式上线,但他们可借此接触到一些提供审查软件的公司。他们的研究结果上周发表,从中可以看到新浪公司(Sina Corp.)和腾讯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 Holdings Ltd.)等社交媒体公司按照有关部门要求对信息进行管制所使用的一系列信息控制工具。

多亏获得了相关软件(从一个公司购得,金拒绝透露该公司名称),这个哈佛研究小组发现有多种不同的工具供其使用。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他们可根据不同的关键词和分类对网上的帖子进行过滤和删除,还可根据具体用户、帖子长短或一天里的时间段来屏蔽帖子。

此外,这个小组的研究还有助于外界了解一个持久的问题,即中国到底雇用了多少审查人员?以金的个人经历而言,那家公司建议他的团队为每5,000个用户雇用两到三个全职审查人员。如果按这个比例计算,那么中国人气最旺的微博平台新浪微博雇用的审查人员应该在2,160到3,240名之间,这才能“看住”5,400万日活跃用户。

金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接触到了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审查软件,感觉中国政府不仅允许审查技术之间展开竞争,并且允许它们创新。

他说,他们对结果进行自上而下的控制,但不会控制特定的流程,这个策略不错。

金的研究结果与今年另一份研究类似,后者发现新浪的审查人员能在几分钟内从大多数帖子中删除敏感内容。不过金说,他的研究也发现了这种技术的局限性。

具体来讲,金的团队拿到的软件可让他们用敏感词为帖子做标记,留待进一步审查,然后再决定是否允许让帖子上线。在他们的测试过程中,甚至很多支持政府的帖子也难逃一劫。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赞扬政府“反腐”政策的帖子可能会提到“腐败”一词,而该贴会因这个词被标出来。

金在与那个软件供应商的谈话中得知,尽管存在这样的疏漏,但这种关键词系统仍颇受欢迎,原因之一是该系统不仅可作为一个缓冲,还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审查人员一定的时间,使其能了解随时都可能大量涌入中国社交网站的敏感帖子。

金上周说,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证实了早先他对中国审查制度的调查。那次调查发现,最受审查人员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可能引发集体行动的帖子(如与抗议或西藏人士自焚等有关),而不是单纯批评中国政府的帖子。

尽管如此,金仍很谨慎地指出,他们试用的这个所谓“审查”软件所提供的很多功能并非是中国特色。他举例说,在美国等地方,也有很多网站使用相关软件,所有留言不得不先通过一个调节器,然后才能上线。他说,我们觉得这么做是为了阻止垃圾邮件,但你也可以用它来进行审查,只不过中国的这些软件更复杂。

Paul Mozur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