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国企业大举海外并购潮已经延续了数年,尤以资源能源板块为先。走出去的效果怎样?《华尔街日报》记者Wayne Arnold细数多桩收购,结论是教训惨痛。

中信泰富进军西澳铁矿石项目大约是最曲折的故事之一。2006年中信泰富全资买下中澳铁矿,这是中国最大的海外矿业投资之一,由从没做过铁矿的中信泰富出手,在全球铁矿石价格一路高企的背景下,尤为引人注目。结果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总投资超过预算三倍,高达百亿美元,而耗时也长达八年──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已经结束。甚至还有公关余波。澳洲矿业大亨帕尔默针对中信泰富挑起多桩官司,还在公开场合常常频频炮轰中信泰富,不时言及中国国企和政府

不少大规模的海外并购陷入亏钱、成本失控、产出低于预期的局面。《中国投资海外矿业的“十年教训”》一文中列举了中石化2010年收购康菲持有的加拿大油砂企业Syncrude股权、中海油收购加拿大油企Nexen、伊朗取消与中石油合作开发一个陆地油田的交易等等。据官方媒体报道,去年中国矿业协会的负责人估计,总体海外矿业交易有80%都失败了。

为何如此?教训之一是付出的中国溢价。摩根大通亚洲油气研究部门的负责人达林(Scott Darling)说,一般而言,中国会为油气资产支付比行业均价高20%的价款。

教训之二是中国打法。从政、商、环境到劳工的各种法律法规,各国都不相同,这对新入场的中国投资者挑战巨大。采矿和能源项目上,西方资源公司自己也常常遇到麻烦。一些分析师称,中国只是刚刚意识到西方公司早就在这种项目中遇到过的残酷现实。而中国的企业常常将国内熟悉的操作方式移植海外,急于上马,准备工作不足。

同样以中澳铁矿项目为例,在交易获得澳大利亚政府批准后的六个月内,中信泰富就向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授予了一份17.5亿美元的该项目建设合同。2009年底被任命为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的张极井说,回头看来,他不明白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如此匆忙地推进所有工作,因为准备这样一个大型项目通常需要两年的时间。

影响海外并购的因素之中,亦有当地商业和移民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加拿大为例,该国针对外国政府控股企业的投资出台了新的限制措施,今年年初还叫停了投资和企业移民,事实上限制中国富人和投资涌入。数据供应商Dealogic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企业共收购了价值3.07亿美元的加拿大油气资产,较上年的221亿美元大幅降低,在之前的两年里,每年的交易规模为近50亿美元。


除了海外影响之外,中国政府近两年来的高调反腐也影响到部分国企的走出去项目。

《华尔街日报》7月刊发的《中国反腐风暴波及加拿大》一文关于一个上亿美元的油砂项目,相关人身涉中国石油系统的反腐风暴,签署时间一再拖延。加拿大公司Athabasca今年四月行使了一项选择权,即向中国石油集团某子公司出售其所持Dover油砂项目40%的权益。近四个月后Athabasca仍没有收到资金,该公司股票因此承压,且外界也担心中方是否会履行对这桩交易的承诺。最后,该交易于8月30日正式完成

以上种种,不难理解中国企业对海外投资日趋审慎的态度。中国商务部表示,已加大力度审核境外投资,并且提高企业的境外投资风险和责任意识。从以下图表中能看出,中国的海外收购潮中,资源能源项目仍然占据绝大部分,但近两年来比例已经明显缩小。

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驻香港分析师Por Yiang-liang点评道,中国政府已表示不会再“不惜任何代价购买任何资源”,这将完全改变过去十年的模式。

(本文作者李昕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执行主编。您可以写信至 xin.li@dowjones.com 与作者联系。)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