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Meerwind项目的支持方已投资16亿美元开发风电。该项目共有80个大型西门子风机,项目进度较原计划落后一年左右。项目的推迟在两年时间里给西门子造成10亿美元成本。
多
年来德国雄心勃勃的开发海上风电的计划举步维艰,一直处于亏损之中。现在像黑石集团(Blackstone)这样的投资者以及西门子(Siemens AG)等供应商则希望扭转这一势头。由于大海上几乎总是有风,因此海风具有开发丰富且环保电力资源的巨大潜力。但自从德国在本世纪初开始规划海上风电项目投资以来,遭遇了重重阻力,包括缺少配件供应商、没有连接风力涡轮和国家电网所需的设备。即便是在开放水域建设所需的船只也无从获得。
因此早期的海上风电项目预算严重超标,投产也被延迟,因为开发商需要为港口、专用船只及电力连接设备投入数十亿美元。
全球第一大海上风电涡轮生产商西门子及其合作伙伴承认,他们低估了海上风电项目背后的挑战。上周这些挑战对财务的影响得到了印证。西门子表示,公司新计入1.28亿欧元(合1.71亿美元)与连接海上风电场和电网相关的支出。西门子称运输、安装以及启动涡轮组件的成本高出了预期。
不过该公司表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学到了新的技能。
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和德国项目开发商WindMW已在这个位于北海、距离德国海岸50多英里(约合85公里)的海上风电项目上投入了12亿欧元。这个名为Meerwind的项目共有80个大型西门子涡轮机,预计将在今年底开始发电,比原定时间推迟了一年左右。
picture-alliance/dpa/Associated Press
Meerwind项目在德国位于北海的海域,预计年内开始发电。
虽然处于浅水,但Meerwind的建设异常艰难。工程师必须将涡轮机、变压器和换流站的底座固定在水面以下130多英尺处。这个过程的难度被证明比预期大得多。
另一个问题是给这个系统装电线,以便将海上发的电输送给陆地的消费者。这需要建设规模有工厂那么大的海上换流站。每建一个换流站花掉西门子大约10亿欧元。
西门子称,过去两年在制造和准备换流站方面的拖延使公司损失近9亿欧元,其中包括周四宣布计提的支出。西门子在7月份终于安装完了最后两个换流站。
西门子输电子公司的首席执行长Tim Dawidowsky说,西门子为建造离岸换流站安排的时间增至五年,延长了近一倍。
尽管存在上述挑战,但在德国用更环保电力来源取代核电厂和化石燃料电厂的策略中,风电仍占有重要地位。在2011年3月海啸导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德国加快了退出核电的步伐。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德国立即关闭了八座最老旧的核电站,并计划到2022年关闭余下九座核电站。
其他风电站在建设中,包括德国公共事业公司RWE AG开发的Nordsee Ost项目。
去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德国发电量的24%。能源业游说团体BDEW说,风电占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是德国“绿色”电力的最大来源。
海上风力发电在德国再生能源发电中仅占很小的一部分——不到1%,然而在这个人口密集的国家,最有前景的陆上风力发电项目已经瓜分完毕,所以投资者们只好将目光投向海上风力发电。
迄今为止,德国的海上风力发电量约为630兆瓦,德国计划使海上风力发电能力到2020年提高到10倍,达到6.5千兆瓦;到2030年达到15千兆瓦。
海上风力发电在技术上日趋成熟,但从经济角度来考虑,仍令人踌躇。海上风力发电的成本最高可达0.18欧元/度,而太阳能发电和陆上风力发电的成本分布为0.11欧元和0.08欧元,煤炭和天然气发电的成本则低达0.04欧元。
咨询机构IHS Energy的高级分析师戴尔(Magnus Dale)表示,要弥补以上差距需要有长期补贴项目。
德国正在向该行业提供长期支持,为海上风电场提供最长12年的补贴,尽管该国已经把到2030年的装机容量目标下调了40%,以遏制不断上升的成本。
德国仍预计,今年可再生能源补贴总额将升至大约240亿欧元,而这笔钱将由电力消费者买单——通过额外收取电费的形式。
该行业认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将有助于削减海上风力发电的成本。
西门子风电部门的负责人汉尼拔(Michael Hannibal)称,海上业务的目标是到2020年将成本降低40%左右。届时这一成本水平仍将比现今的陆地风电成本要高35%左右,比煤炭和天然气发电成本高出1.7倍,但是预计未来还将继续下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西门子正在考虑研发更大、更高效的风力涡轮机。
汉尼拔称,西门子最大风力发电机的装机容量是6兆瓦,但是该公司需要开始考虑8兆瓦的机组。西门子的竞争对手阿海珐(Areva SA)和维斯塔斯(Vestas A/S)已经有8兆瓦的产品了。
汉尼拔称,长期目标是降低成本,使得海上风力发电可以与煤、气发电竞争。
Jan Hromadko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本文涉及股票或公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