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率可能是中国经济中一个最重要、但也是数据最不准确的指标。

低失业率加上工资上涨意味着经济处于健康状况,政府不太可能急着出手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大规模裁员加上收入停滞则让中国的决策者们急欲按动刺激经济的按钮。

官方公布的失业率并不能提供可靠的指导。在最深重的低迷时期和最狂野的增长时期,官方失业率都可疑地保持在接近4%的水平。

在上周中国公布了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后,外界关注的焦点是第四季度及之后中国经济的前景。“中国实时报”栏目挖掘出了反映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最佳替代指标作为指导:


最好的总体衡量指标来自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他们会发布季度报告,内容包括中国各地100个城市的地方就业监管机构登记在案的工作机会和求职者人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劳动力市场继续供不应求。工作机会与求职者人数之比稳定地保持在1.05,与第二季度持平。

这与2008年第四季度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这个比例跌至0.84,反映出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房地产业紧缩的双重打击下,出口和建筑业大规模裁员。

咨询公司万宝盛华(Manpower)第三季度对逾4,000家内地企业进行的调查也表明,大部分企业计划在第四季度招聘更多工人,或保持现有员工总数。

万宝盛华发布的净就业展望指数从第三季度的17小幅下滑至第四季度的16。这与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几年的平均水平吻合。净就业展望指数为计划增员的企业比例与计划减员的企业比例之差。


新增的用工需求似乎来自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招聘职位为382万个,较第二季度的358万个有所增加。相比之下,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招聘职位减少。

万宝盛华的调查还显示,服务业的招聘意愿最为强烈,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业招聘意愿较弱,这些产业与出口和房地产行业的增长放缓有关。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据也表明,服务业状况更为强劲。PMI指数根据对数百家企业的月度调查编制而成。

9月份官方非制造业PMI中的就业分类指数为51,低于今年早些时候的水平,但仍高于50这一荣枯分水岭。制造业PMI中的就业分类指数为48.9,连续第四个月低于50,显示制造业正在裁员。


具体来看,还有更多令人心安的迹象。第三季度,由于失业或企业裁撤冗员而求助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寻找工作的工人数量从第二季度的180万人减少至167万人。

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寻找工作的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从第二季度的231万人增加至三季度的249万人。这可能反映出冗员数量的增加,但也可能反映出随着工资大幅增长,非农工作的吸引力增强,有更多农民希望到工厂工作。

求职的年轻人数量在三季度出现上升,但对年轻工人和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而言,其面对的劳动力市场供需比正朝着需求更旺的方向转变。正在找工作的年轻人群体可能会对社会稳定构成某种威胁。


工资继续快速上升,但速度低于最近几次上涨速度。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季度同比增长12.5%,和二季度持平,但低于2011年末15.4%的增速。农民工工资增长13%,低于2011年逾20%的增速。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企业面临员工要求加薪的压力依然存在。中国劳工通讯(China Labour Bulletin)今年9月报道了37起罢工事件,高于8月的24起,其中有12起是因为工人要求加薪导致的。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数据依旧零碎且不连贯,但现有证据所反映出的情况表明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在继续走强。

一些制造业企业正在裁员,反映出全球贸易和国内投资增速放缓带来的影响。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全国范围内出现类似2008年末那样的大规模裁员。

低失业率且工资上涨的现象表明,中国经济的整体状况尚好,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今年夏天和秋天衡量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关键指标出现恶化,但中国政府并不急于推出刺激措施。就业数据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在中长期内实现再平衡的一些希望。

眼下工资增长的速度高于整体经济增速。除了金融危机期间的一个短暂时期,这一现象还是近10年来首次出现。提高家庭收入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是提高消费的一个先决条件。

同样重要的是,增加雇工人数的是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这是另外一个表明中国正在从出口和投资(这两架马车会给制造业和建筑业创造就业机会)向依靠内需(这会给服务业创造就业机会)拉动需求转变的另一个迹象。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实现再平衡的一个关键因素。

Tom Orlik / MinJung Kim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