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罡

中国央行此次降息令外界普遍感到意外,对于经济增长放缓局面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的中国而言,降息本身并不值得意外,外界真正意外的是中国在反复承诺靠经济转型升级来实现可持续增长之后,不得不重新走上靠打开信贷闸门来保增长的老路。重温以下两篇旧文,或许可以助我们一窥中国此次不得已降息的深层原因。

路透社 8月28日的一篇报道说,新近一项研究显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出现了上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这彰显出中国近年来旨在使自己走上可持续增长之路的改革所遭遇的失败。报道说,这一研究结果意味着,在劳动力、能源、信贷和土地成本急剧增长的同时,中国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在普遍下降,这是一种典型的“中等收入陷阱”表现, 巴西和马来西亚等中等收入新兴经济体就已陷入了这种困境。

报道说,世界大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 )用一种新的方法分析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后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这几年里,中国的实际TFP增长率已经转为负值,由2001-2007 期间的年平均增长3.3变为2007-2012年期间的年平均下降0.9。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长期活力的一项广泛指标,它可以考察一个国家从其劳动力和资本等各种要素投入中究竟获得了多少产出。报道说,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在于,在经济增长导致工资水平上升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却在下降。报道说,中国为抵御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刺激措施虽然止住了经济下滑势头,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些措施对中国的竞争力造成了长期性损害,因为这些措施似乎为中国企业营造出了一种依靠信贷来维持生存的文化氛围,使它们在改善成本结构或产品吸引力方面不思进取。

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网站 11月5日刊登的一篇报道说,多伦多大学经济学教授朱晓东称,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目前只相当于美国的13%,而1950年时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是当时美国的56%,而1965年时韩国和台湾的劳动生产率分别相当于当时美国水平的43%和50%。他说,即使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再按照以往的速度增长20年,届时也只能提升到美国那时水平的 40 %。报道援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口的话说,在美国,全要素生产率(TFP)高达50%的增长动力来自业内竞争,而不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蔡口认为,如果中国那些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能够被经营良好的其他所有制企业所取代,中国目前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幅能够提高一倍。

报道援引世界大企业联合会经济学家Andrew Polk的话说,中国目前面临着一场生产率危机,而这场危机主要是由制度性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包括国有企业得到的信贷额之高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不成比例、省级官员热衷于投资建设项目而不是教育,以及广泛存在的腐败问题等。报道说,中国是否能避免坠入“中等收入陷阱”,将取决于习近平主席一年前推出的市场化改革纲领能否得到有效贯彻。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