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a Choi
去
年,当关于“虎妈”蔡美儿的报道出来的时候,许多朋友来问我的看法。他们都知道我的孩子在上海本地一所竞争激烈的学校上学,他们也听过我经常抱怨孩子的作业多得要命。我会微笑着说,虎妈以为自己是中国式的,但其实她是美国式的。
当他们问我这话是什么意思时,我简单解释说:“这种督促孩子竞争求胜的做法只适用于美国,在中国是没有用的。”
大多数朋友依然搞不清楚。我继续说道:“如果你是一个对孩子严加督促的妈妈,让你的孩子比别人做更多作业,上更多课,那么只有在没什么人像你那样严格督促孩子并且教育体系是像美国一样以能力为评判标准的前提下,这种做法才能奏效。”
他们依然困惑地看着我,我继续解释自己到目前为止的发现:在中国,尤其是在上海,我认识的几乎每个家长都会让孩子每天做3-5个小时的作业(由于作业负担重,8、9岁的小孩子得到晚上11点才能睡觉),做虎妈并不足以保证你的孩子在教育体系中取得成功。
此外,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脱颍而出并不取决于才能,而是取决于关系,或者说是某个父母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教育体系,使其有利于自己(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显示你的关系有多硬,或者向老师赠送最新款的手机和品牌包包等贴心礼品)。虎妈会猛然发现,无论她的孩子花多长时间写作业,无论她花多大力气督促孩子,总会有其他孩子因某种她不了解的原因比她的孩子成绩好。
20多年前,我在美国上高中时曾写过一篇有关教师期望与学生表现之间关系的论文。结论是,如果一个学生不能获得教师的鼓励,就很容易丧失做好学生的欲望。因此,不管一个学生有多么聪明,如果教师不能鼓励他,甚至常常批评他的话,这个学生就永远也不会在学业上有出色表现。
我在中国注意到的情况则是,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常常会受外界因素左右。
我还注意到,即使一个教师想对学生一视同仁,来自同事和管理者的压力也会使她很难完全客观地对待众多学生。
在上海,初中入学考试已经取消很多年了,但顶级初中的入学选拔程序依然很神秘。一个学生的分数和获得的奖项很重要,但我也渐渐认识到,更重要的是你的关系。所有学生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五年级时就会开始问:“你想让孩子上哪个学校?学校里你认识什么人?你准备用什么办法把孩子弄进去?”
我发现多数家长已经建立起某种关系,以确保孩子进入理想的学校,而且他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信息。
一次在飞机上,一位坐在我先生旁边的上海女士承认,她花了10万块钱通过关系把孩子弄进了一所学校。她的态度引人深思:“你只用付一次钱,接下来的七年几乎不用花什么学费。这比花钱上耶鲁或者哈佛都值。”
我的另一个朋友花了几千块钱送孩子去上目标学校里的一个老师开的辅导课。他来到这个周末辅导班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孩子仅仅是与大权在握的老师培养关系的二十个孩子之一。我问他,让女儿进这个学校的话预计要花多少钱。他回答说:“我也不知道要花多少钱,这得看有多少人想开后门。但只要他们跟我要钱──就是好消息。这就意味着我们有戏。”
几年前,上海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件事:“我太太很生气,因为老师对女儿不好。她说,‘我搞不懂。我给老师送了那么多礼──一部新手机,一张交通卡。她怎么可以对我女儿不好!’”他耸了耸肩说:“我跟我朋友们说,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送礼,别人也送?别人送的礼很可能比你还大呢!清醒一点吧!”
我想邀请蔡美儿和其他自诩为虎妈的母亲们来中国,看看她们所谓的中国式竞争意识是否真能在她们想象中的祖国经得住考验。她们可能会认识到仅仅做“虎”是不够的,尤其是在身后有条强大的“龙”步步紧逼的时候。正所谓“卧虎藏龙”。
或许这样说更简单:虎妈,来中国吧。但记住要排队!
(Mina Choi是韩裔美国作家,现居上海。移居中国前,在洛杉矶从事剧本创作。她已婚,有两个孩子。文中所述仅代表她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