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罡
《
华尔街日报》英文网络版2011年10月19日刊登了一篇豆腐干大小的博文《你属于美国人里的百分之几?》(What Percent Are You?),此后这篇不起眼的小文就时常成为《华尔街日报》的每日最热博文,至今热度不减。这篇文章的最大看点是它提供了一个计算框,读者只需把自己的家庭年收入输入框中,就能看到自己属于美国人中的哪百分之几。据这篇文章的计算框显示,如果一个美国人的家庭年收入为44,000美元,那么这恰好就是美国人收入的中位数,也就是50%美国人的收入比他高,另50%美国人的收入比他低。由于中国没有官方认可的家庭收入中位数数据,笔者只好依据中国人均年GDP约是美国十分之一折算,姑且认定中国人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数是4,400美元,大约合28,000元人民币。处于这一收入水平的中国人日子过得怎么样呢?
《华尔街日报》1月3日所刊《重庆的免费保障房》一文对重庆市26岁的大学毕业生向远坤(音)的收入和生活进行了详细描述。文章说,向远坤在iPad制造商鸿海精密的重庆工厂上班,月收入低于人民币2,000元,目前住在市中心外,居住面积不到13平方米,差不多也就是半个停车位的面积。以重庆的消费水平衡量,就算小向的月收入达到2,000元,甚至再多一些,达到每年28,000元的水平,恐怕他也难以凭这些收入在重庆租赁到一套像样的房子。
但运气不错的向远坤有幸抽到了重庆的廉租房,他现在实际上一分钱不花就能住进一套崭新的两居室单元房,里面有一厅、一厨、一卫和一个小阳台。解决了住房问题的小向已经添置了冰箱、洗衣机和沙发等大件生活物品,再配上他那台笔记本电脑,这个收入水平实际赶不上重庆一个资深保洁员的年青人,已经可以像模像样地过起小白领的生活了。
由此可见,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住房支出和住房条件,而从向远坤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徘徊在中国中位数收入水平上下的人,如果能以比较实惠的成本住进比较像样的房子,他们的“中产阶级”感不难油然而生。在城镇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一半的当今中国,相当一部分按收入水平划分已可迈进中等收入门槛的人,他们能不能比较好地解决住房问题,可以决定这些人是把自己认同的本人社会阶层往上靠还是往下靠,他们多数人倾向于往上靠,则社会和谐,倾向于往下靠,则社会有动荡之虞。
《你属于美国人里的百分之几?》这篇博文引述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非官方网站上的话说:参加这一运动的人虽然来自各不相同的社会背景,但我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我们都属于那 99%的美国人,我们都不再能忍受美国收入最高那1%者的贪婪和腐败。美国1%的最富有者掌握大量社会财富的现实并非金融危机之后才出现,他们的财富突然间成为社会大众抨击的焦点,应该说与次贷危机导致众多美国人的住房梦破灭、大量中产阶级下调对自身社会阶层的评估有重要关系。
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即使是在二三线城市,每月2,000多元收入的家庭很难凭自己的力量购买商品房,要想让中国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梦不破灭,政府必须用他那只看得见的手去托一把。任志强先生不久前撰文说,中国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先生的文章有大量数据做支撑,应该说很有说服力,但他或许只算了经济账,没算政治账。
想想看,那一大批只能寄希望于保障房来圆自己住房梦的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他们在心理上究竟是把自己划归中国收入前99%的那部分人,去关心和怜悯收入垫底的那1%穷人,还是把自己划归中国收入后99%的那部分人,去痛恨和诅咒收入居顶的那1%富人,这里面的差别可太大了。
你算中国人里的哪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保障房政策。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