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mberg News
为
了描述中国当前货币政策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性质区别,一名经济学家造出了一个新的术语——质化宽松。花旗集团(Citigroup)首席经济学家威廉比特(Willem Buiter)用“质化宽松”一词把中国央行近期的刺激措施与美联储实施的耳熟能详的量化宽松计划区分开来。
量化宽松是美联储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采用的一项强有力的政策工具。它指的是一种用于刺激经济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当常规货币政策无法再发挥刺激作用、尤其是当短期利率已达到或接近零水平时,央行就会采用这种非常规货币政策。
一国央行通常通过从市场上购买一定规模的金融资产来实施定量宽松产政策(美联储购买的资产对象以美国国债为主),藉此向资金紧张的金融系统注入所需的资金。
比特说,花旗经济学家曾经在调研报告中写道,而中国的“质化宽松”是指央行在资产负债表中加入更多高风险资产、同时又不扩大资产负债表的规模。
在中国的背景下,这种所谓的“质化宽松”发生在央行在资产负债表上增加高风险资产之时,例如向农业及小型企业发放再贷款、为低回报率的基建项目提供低成本贷款等等,与此同时,还要维持正常的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
为了提振放缓的经济,近几个月以来,北京已经采取了诸如放松农村银行信贷、扩大对小型借款者的放贷规模、下调企业税费等“微刺激”手段。
花旗经济学家说,中国“质化宽松”的目的是为特定领域提供廉价融资;另外,它反映出北京希望控制某些领域利率水平的动机。经济学家补充说,尽管这种政策会给经济带来通胀压力,但相对于美国的量化宽松而言影响没有那么明显。
近日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中国央行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这一新工具向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悄悄注资人民币1万亿元(约合1,620亿美元)的消息后,经济学家对语义研究的热情再度兴起。这笔注资旨在支持国开行在全国进行棚户区改造,进而拉动停滞的经济实现增长。一些经济学家和投资者认为,中国央行此举类似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并且对这一政策可能引发的长期通胀压力表示担忧。
不过包括花旗经济学家在内的其余专家认为,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并未显示出对商业银行贷款有大幅增加的迹象。他们表示,央行向国开行提供的信贷规模实际上可能小得多。
他们指出,这不像量化宽松,似乎更像是质化宽松,目的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从语言学和语义学的角度来比较北京和华盛顿的宽松政策很新潮,不过两者之间的差别对于理解中国以及在中国投资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国经济近来已出现回升迹象。人民币在今年的大部分内时间都在下跌,但目前已重拾升势,而且中国长期萎靡不振的股市也走高。
花旗集团的经济学家写道,该行认为经济前景好转和已经宽松的信贷条件使得讨论定量宽松显得有些没有必要。
经济学家们称,中国央行在7月31日意外下调14天期正回购利率,为今年以来首次采取这一举措,也是定性宽松的又一显著迹象。经济学家们称,此类举措的最终目的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但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开始从金融系统回笼资金,这表明该行不希望产生像美国定量宽松措施一样的效果,即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
北京质化宽松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潜台词是,如果该政策在更广泛的经济领域没有收到成效,央行可能会直接降低基准利率,这种方法也许是最正宗、最强有力的货币政策放松方式。
花旗经济学家提醒道,尽管存在这样一种假设以及有利的环境(比如温和的通胀前景),但如果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反弹,降息的可能性将下降。
中国质化宽松政策的另外一个略显负面的后果是,该政策与北京逐步实现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努力背道而驰。
人为地压低某些经济领域的融资成本(比如通过PSL等新工具向特定领域发行低息贷款)实际上会在经济中增加一层利率,可能进一步加大央行努力使货币政策发挥长效作用的难度,甚至会拖后腿。
Shen Hong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