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

季度7.4%的GDP增长数据一经发布便引发不少争议。实际上,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高频经济数据出炉、地方GDP数据以及草根调研显示的企业艰难局面,当前中国经济真实情况并非如一季度GDP显示的那样乐观,反而处于加速下滑阶段。宏观数据质量再次给决策层与投资者判断经济形势造成困扰。笔者认为,短期内最重要的是莫被乐观数据迷惑,抓紧稳增长政策的出台。而从长期来看,提供高质量、透明公开的统计数据仍是努力方向。

在笔者看来,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与GDP相对乐观的态势存在差异,需要重新审视:

一是一季度GDP平减指数大幅下行。虽然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为7.4%,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回落了0.3个百分点,但容易令人忽视的是,这是建立在GDP平减指数大幅回落的基础之上的。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平减指数从去年四季度的1.7%回落至0.4%,降幅达1.3个百分点。由于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与物价走势相符,如何解释短短一季度商品与服务价格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变化?

二是全国GDP增速与地方GDP增速并不吻合。从以往经验来看,受地方领导提高政绩驱动的影响,各地GDP增速往往高于全国的总水平。今年以来,伴随着GDP核算方式有所改变,各地GDP增速中的水分有所剔除,但下滑之快也令人瞠目。一季度分省GDP加权平均增速仅为8%,较去年的9.6%下滑1.6个百分点,降幅远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速0.3个百分点的降幅,特别是黑龙江GDP增速仅有4.1%;而河北、山西的GDP增速仅为4.2%和5.5%,均创2005年以来的新低。

三是克强指数出现大幅下滑。从经验而言,克强指数采用的信贷、铁路货运量和发电量三大指标与经济吻合度较高,比GDP更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状况。笔者通过对克强指数的长期跟踪,发现相比于去年四季度平均4.5%的同比增速,今年一季度其增速已降至1.1%。特别是受决策层规范表外金融风险的影响,信托贷款大幅回落也影响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同比下降9.3%;而铁路货运量指标下降3.5%,这与煤炭、钢铁价格下滑等微观层面数据相符。

四是消费拉动GDP增长是否这么强劲?与以往统计局发言人在季度经济运行发布会上公布三大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不同,一季度统计局新闻发布会并未给出支出法的贡献率。决策层表态称三大支出对GDP贡献率的基本格局是明确的,即净出口与投资的贡献率均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消费起到了支持增长的重要作用。但实际情况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月同比增速仅为11.8%,3月略有反弹至12.2%,一季度显著低于去年13.1%的增速。考虑到反腐与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奢饰品消费与餐饮消费仍受到严格限制,如何理解消费对增长拉动的大幅提升?

五是工业生产情况表现同样不佳。从历史数据来看,工业增速与第二产业增长率关系比较稳定,过去十年工业增加值增速比第二产业增长率高3.4个百分点。而今年一季度,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与第二产业增长率差距缩小至1.4个百分点,如何解释工业增加值大幅下滑,而第二产业增速仍旧保持稳定?虽然服务业比重上升,但如此大幅的变化恐怕不是用工业比重下降可以解释的。

六是高频数据中国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旺季不旺。3月PMI虽然结束了此前连续三个月的下滑趋势,达到50.3%,但进入传统开工旺季,今年PMI反弹的幅度却是以往最低。实际上,从2005年至今的九年时间里,3月PMI皆比2月有回升,最高时回升幅度达到5%,最低时也有0.8%的增幅,平均为2.8%,而今年0.1%的增幅十分微弱,显示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

七是新屋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5.2%,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加大。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27.2%,房屋竣工面积也下降了4.9%,不难想象,这样糟糕的房屋开工情况对资本形成的负面影响将是极为显著的。

可以说,高频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实际情况并不如7.4%的GDP数据显示的那样乐观,反而应该加强警惕。实际上,4月以来的最新数据仍旧不佳。例如,4月用煤发电量增速仅为4.4%,比1-2月的11%,3月的6.8%继续回落;粗钢产量仍然疲软,铁矿石存货大幅增加;海外BDI指数降至去年6月以来新低,外部需求仍存在不确定性等等。

若经济下滑风险正在加大,那么从短期来看,决策层需要做的显然是不被乐观的宏观数据所干扰,反而应抓紧稳增长政策的出台。在笔者看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引导货币政策从过紧回归中性,特别是采取降准都是可行之策。

从长期来看,提供高质量、透明公开的统计数据仍是努力方向。例如,发布调查失业率、产能利用率等指标将为把握就业市场、产能过剩情况提供参考;完善一些关键数据,如收入、消费、人口数据的统计方法,一直以来,有关消费低估的学术观点屡屡被提及,建议统计部门对此给出修正,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基础;对一些重要的经济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加入季节性调整。特别是对于去年上半年进出口虚高数据应给出修正,以便决策层与研究者对当前出口情况有清晰判断。

本文作者沈建光是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