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罡

国人期盼更富裕的生活,也期盼更优美的环境,然而北京及中国广大地区持续多日的重度雾霾天气,却给实现“中国梦”蒙上了阴影。残酷的现实提醒中国人,经济增长和控制污染这二者之间并不总是能同时兼顾的,有时候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某种艰难的取舍。中国这些年来经济确实增长迅速,不抱偏见地说,绝大多数国民在实现自己物质生活的“中国梦”方面或多或少都有收获,然而那几千年来一直伴随在中国人左右的清洁空气却也渐行渐远,如果变富了的中国人只能在沉沉雾霾中艰难地喘息,大多数老百姓会甘心选择这种沉重而灰暗的“中国梦”吗?

中国官方将“中国梦”定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看到“伟大复兴”这几个字,人们脑海中首先闪现的多半会是汉唐盛世的强大国力,是那个时代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但这种壮怀激烈的场景恐怕更多是政治家心里的“中国梦”,而普通老百姓心里的“中国梦”更与他们自身的感受息息相关。秦晖教授去年在北大的演讲能给人一些启发。他说自己通过研究发现,国共内战期间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是就地征粮,内战期间共产党统治区农民负担平均比国民党统治区更重,而抗战之前农民在国共之间的倾向性原本并不非常明显,但最终为什么农民同情共产党而反对国民党?原因是国民党比共产党腐败,统治成本比共产党要高。

我们从秦晖教授这番论述中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政府要实现其自己定义的国家梦想,在具备天时地利条件的情况下,关键是要在“人和”上做文章。抗战胜利后中国一夜之间成为世界大国,客观上具备了复兴的条件,“蒋委员长”复兴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恐怕也高到几乎爆棚,但国民党就是由于没能让它自身对中国的政治抱负与中国老百姓的自身感受契合起来,失掉了人心,也失掉了自身的机会。由此看来,政治家要实现其宏大的中国梦,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到以人为本,悉心体察民意,真正了解民意,切实尊重民意。

《环球时报》日前在谈到中国此次雾霾危机时说,过去政府把一些污染的信息“低调处理”,代替民众在发展和环保之间做选择,但舆论不买这个账,这导致了一些冲突。该报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艰难取舍,应该通过真正民主的方式做出。其实,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都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官方定义的中国梦不相冲突,事实上无论是过分强调经济发展而牺牲环保、还是让环保与经济发展尖锐对立起来,都不会符合中国老百姓的主流民意,通过民主的方式把在发展和环保间拿捏平衡的权力更多交给老百姓,“民族复兴”这一中国梦只会实现得更顺畅。

当前中国,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富足,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表达权、批评权。虽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版中国梦客观而言确实可以看做当今中国诸多版本“中国梦”的最大公约数,毕竟哪个中国人不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再度对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呢?但政府在推动实现官方版的“中国梦”时,必须也要充分尊重老百姓心底里各种不同版本的“中国梦”,官方版“中国梦”只有经过了老百姓充分的分析、比较和评论并获得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认可后,才能使政府的施政抱负与老百姓的内心感受契合起来,才不会出现老百姓被迫在深重的雾霾里苦做“中国梦”的荒唐事。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