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彬

国的高等教育曾经是免费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人开始为自己的大学教育买单,而且这笔费用越来越高。大学学杂费在1996至2008年间上涨了4.75倍,远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开始担心大学生贫困和大学的经济负担问题。这确实是值得警惕的问题,国外的研究发现,贫困不仅影响大学生学业的维系,还会影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更有甚者会导致犯罪。那中国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到底如何呢?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高等教育研究院在2010年5月和6月开展了第一轮中国大学生调查,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大学生平均必要支出为12318元。如果以此作为“贫困线”,当年有22%的大学生其家庭收入达不到这一水平而落入“贫困生”的行列。贫困率在特定群体中更高,西部大学生的贫困率到达28%,而农村大学生的贫困率更是高达32%。再从大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角度来看,结果同样惊人。中国大学生的生活必要支出占到他们家庭总收入的67%,对农村家庭来说,这一比重达到83%;而在以“大学教育昂贵”著称的美国,大学生的供养成本还不到家庭收入的50%。中国大学生面临严重的贫困问题。

中国政府为此启动了大规模的大学生资金援助项目。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大学生得到的助学金总金额达95亿元,奖学金93亿元,仅此两项惠及了约1400万人,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近一半。但这些大手笔的援助,是否解了大学生的贫困之忧呢?

在我们的样本中,有48%的学生2010年获得了人均2547元的奖学金或助学金,从覆盖范围和额度上看,奖助学金是充足而丰厚的,似乎可以有效地减轻大学生的经济负担;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总量充足的背后,是大学援助项目减贫乏力的无奈。

一个首要的问题是,助学金的发放存在严重的错配。助学金设立的初衷是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助学金理应发放给那些经济最困难的学生。但统计数据显示,助学金对贫困学生的覆盖率只有47%,即有超过一半的贫困学生得不到助学金;与之相对的是,非贫困生得到助学金的比例却高达57%。总的来看,我们计算出的助学金标的错配率高达64%,换句话说,助学金项目中64%的受益者并不是最需要经济资助的大学生。

其次,奖助学金数量的校际、院际差异大,分配严重不均。由于奖助学金的一大部分来自校友和企业的自发捐赠,经济资助存在严重的校际间不平均现象。那些有着丰富校友资源和较高知名度的高校往往获得更雄厚的资金支持,那里的学生也享受更高的经济援助,普通高校难以望其项背。同一学校不同院系间的“贫富不均”也很严重,很多奖助学金项目严格限定了申请者条件,而不同院系学生对资助的需求有高有低。在没有全校或更大范围内统筹的情况下,奖助学金的偏发、漏发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奖助学金的发放时机和流程也不尽合理,无法作为“及时雨”解学生的燃眉之急。例如新生入学需要置备大量生活学习用品,已成为大学生“标配”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对于很多贫困家庭来说更是一笔大开支,再加上开学即付的学费、住宿费,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往往成为贫困学生的“财政困难期”。与国外大学入学时即发放奖学金不同,国内很多大学的奖助学金只有期末才发放,如此一来,“第一学期压力”全部落在了学生家庭身上。回想笔者当年赴美留学的经历,如果不能在入学时得到奖学金,自己可能根本无法远赴重洋求学。到底有多少学生是因为“第一学期压力”而放弃大学梦,我们不得而知,但那些撑过这一学期的寒门学子实属不易。对他们来说,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还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甚至还由此产生的社交压力和身心健康问题。

诸如此类的弊端,让中国大学助学金、奖学金的减贫效果大打折扣。在助学金项目实施以后,大学生贫困率下降为19%,仅比没有助学金时下降了三个百分点,即使再加上奖学金的作用,大学生贫困率仍高达17%。两项资助一共只让大学生减贫五个百分点,79%的贫困生扔在贫困线下挣扎。农村学生中,奖助学金实施后的贫困率还高达25%。考虑了奖助学金的作用后,供养大学生的成本仍然占到了家庭总收入的57%,农村家庭的负担仍高达70%。中国政府和高校应该重新反思自己的奖助学金政策了。

在奖助学金“不给力”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是如何为自己的教育融资的呢?我们的调查显示,家庭自有资金仍然是支持学业的主要力量,平均占到大学开支的76%。而大学生贷款、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勤工俭学各占到5%-6%。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借款来支持学业,他们人均背负着5291元的未清偿负债。另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勤工俭学或者兼职打工的经历。如我们所料,贫困生贷款的比例和勤工俭学的比例显著地更高。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大学时的兼职工作经历并不能为日后找工作加分,反而还会占用他们大量时间影响了学业。在缺乏有力的助学支持的情况下,贫困生在大学的生活充满艰辛,他们在学校里无法专心学习、充分地培养自己的潜能,日后走出校门又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奋斗之路何其不易。

中国大学校园里的贫困问题已十分严重,但目前的大学生奖助学金项目收效甚微。我们有必要重新规划对大学生求学的资助制度、发展健全配套的金融制度和学生贷款项目,以更好地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一环。希望有一天,寒门子弟可以和他们的同学一样,尽情地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而无生计之忧,让他们的大学时代真正成为培养才干、改变未来的起点。

(本文作者李宏彬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CV Starr经济学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 2001年获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2012年获麦肯锡中国经济学家奖。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