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 Lago/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华为旗下消费者业务集团负责人余承东在世界移动通讯大会上推出了华为智能手表。
三
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 ,)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小米(Xiaomi Corp.)只是昙花一现;与开发新技术相比,联想集团有限公司(Lenovo Group Ltd. , 简称:联想集团)更专注于推广自己的品牌。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旗下消费者业务集团负责人余承东(Richard Yu)看来,智能手机领域将出现巨变,未来三到五年可能只剩下三个主要的全球性公司。
他自然会预计华为将成为三家巨头之一,但他也承认整个行业会经历阵痛,一些今天看起来很成功的公司可能很快就会被遗忘。
余承东在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讯大会(Mobile World Congress)间隙接受采访时表示,华为将继续获得增长动能。他给出的理由是,将众多资源投入研发和设计的公司并不多,而这是创建一个成功的智能手机业务的关键。华为是一家中资网络设备巨头,该公司已经迅速进入智能手机等消费产品市场,周日还推出了智能手表。
余承东承认,目前华为还被淹没在近几个月冒出的一大批中资和印度手机制造初创企业中,这些初创企业向市场领头羊三星电子发起挑战,还挤压了台湾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HTC Co., 2498.TW, 简称:宏达国际)和韩国LG电子(LG Electronics Inc.)等公司的利润。但余承东的目标是和苹果公司(Apple Inc., AAPL)以及其他硅谷巨头展开竞争。
余承东称,华为未来的主要竞争将来自西方公司,而不是中资公司;未来三到五年,大多数中资智能手机供应商都将从市场上消失,而华为将成为市场领头羊之一。
到目前为止的销售数据为他的信心提供了初步支持。据调研公司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华为智能手机去年全年的销量增长54%,达到约7,400万部,市场占有率为5.7%,相比之下,2013年的占有率为4.8%。华为由此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品牌,仅次于三星和苹果。
余承东说,华为的设计更高端。
这个销售数字没有达到去年8月份余承东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提到的8,000万部销售目标,余承东把这一结果归因于公司在去年下半年将重心放在了发展高端手机产品方面。华为高端智能手机的销量低于中低端手机产品。余承东为今年定下的销售目标为9,000万部至1亿部。
智能手表方面,华为将于今年6月份推出其首款智能手表产品,从而正式进军这块市场。他认为,没理由认为华为的这款产品竞争不过苹果。
他说,就智能手表而言,苹果也只是刚刚开始,华为可以做的更好。
由于美国官员怀疑华为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使其有可能进行监听工作,所以华为核心的网络设备业务被禁止进入美国。不过迄今为止,华为的消费产品尚未面临同样的挑战。
华为长期以来一直否认美国方面的质疑。余承东说,消费者业务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华为未被禁止在美国销售消费电子设备,即使考虑到相关质疑的问题,大多数消费者也没有将其产品与监管方面的报道联系在一起。
余承东还说,对于使用谷歌(Google Inc., GOOG)旗下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将对软件和服务的控制权交给谷歌这一点,华为经过了深思熟虑。这种做法帮助减轻了监管担忧,并保证了华为手机拥有一个由第三方应用程序和服务构成的强健生态系统。
尽管余承东对谷歌不吝溢美之词,但在谈到一些竞争对手时却并不客气。在三星公布最新旗舰智能机Galaxy S6之前,余承东说,根据他看到的泄露出的信息,他认为这款手机并不太具有竞争力。
他还说,他个人认为三星面临的情况非常困难;三星的品牌更强,但是华为的产品更强,而随着时间流逝,人们会看到变化。
三星发言人不予置评。
余承东还致力于帮助提升华为在全球的品牌知名度。尽管很多消费者仍会读错华为的名字,但该公司借周日发布会的机会介绍了一项计划,表明华为有志成为像耐克(Nike)和可口可乐(Coca-Cola)等一样知名、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
有一条宣传标语这样写道:我们是一群造梦者。
华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小米引发了轰动,联想通过收购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简称IBM)旗下的ThinkPad笔记本电脑业务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华为甚至可能不是最知名的中国手机生产商。
但余承东表示,联想过于专注营销和销售,而非技术和创新。他在谈到小米颇受欢迎的MIUI界面时说,小米擅长的是小技巧,而不是大局观。
当被问及小米时,他说,很多零售商看起来很成功,但会很快消失。他还说,他认为长远来看这些企业无法生存。
小米和联想发言人不予置评。
Jonathan Cheng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本文涉及股票或公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