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Bloomberg News
中
国媒体之前报道,中国政府已批准将人民币3万亿元短期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为较长期债券,然后由中国央行来认购。这将成为有中国特色的量化宽松──在向金融系统注资的同时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然而,上述报道并非全然属实。汇丰(HSBC)高级经济学家屈宏斌及其团队称,中国央行不太可能成为这些地方政府债券的最终买家,因此意味着不存在这类量化宽松。
首先,债务置换债券是真实消息。
据彭博(Bloomberg)报道,近期中国财政部已下达地方存量债务1万亿元(约合1,600亿美元)置换债券额度,允许地方把一部分到期的高成本债务转换成收益率较低的地方政府债券。今年将有约人民币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到期。汇丰经济学家指出,人民币3万亿元的债务置换应能够满足相当大一部分债务展期需求
但是,中国央行不太可能成为终端买家,原因有两个:首先,这样会带来道德风险问题,其次,中国央行不像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Mario Draghi)那么果断。
从改革角度来看,直接购买债券会破坏财政改革的目的。财政改革的目的在于强化地方政府财政纪律,提高借款过程透明度。
面对疲软的经济活动数据,中国央行拿出应对措施的时间有些晚,目前为止在放松政策方面的态度也相对较为谨慎。转为购买债券将代表着大量注入基础货币,而考虑到目前的货币政策方向,该央行这样做的可能性非常小。
此外,与那些因为利率接近于零而不得不使用债券购买计划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转圜余地还很大。中国目前的1年期贷款利率为5.35%,离零利率相差甚远,同时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在经历2月份的下调之后仍处19%这一高位。据汇丰估计,利率下调一个百分点即可向系统释放超过人民币1万亿元的流动性。
最后一个问题:地方政府债券的买家是谁?中国的商业银行和普通大众。一直以来,商业银行都在为地方政府提供融资。
基本说来,商业银行的需求(取代他们持有的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债券)将是巨大的。
Shuli Ren
本文译自《巴伦周刊》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本文涉及股票或公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