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罡

中国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程度要明显大于预期,不过有外媒认为,导致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是周期性和政策性因素,而非结构性因素,因此不必对未来前景过于悲观。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 3月11日的报道说,周二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放缓幅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大得多,今年前两个月的工业增加值、零售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都低于预期。报道说,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世界经济今年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美联储也强调了这一中国因素对美国经济复苏所构成的威胁。报道说,虽然中国目前服务业新增加的就业岗位还足以弥补制造业失去的工作岗位,但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如果经济增速继续放缓,政府制定的就业目标将难以实现。

报道说,中国巨大的房地产泡沫正开始破裂,如果政府不采取断然措施对楼市进行干预,可能将出现一波会造成巨大破坏的债务违约潮。中国经济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是,通货紧缩风险仍在加大而不是降低。2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8%,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网站 3月11日刊登的一篇文章对中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章说,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数越来越大,而经济规模越大,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难度也会越大。其次,推动经济增长的无非是劳动力供应、资本投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三大要素,而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起已开始下降,投资率也难以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中国目前投资占GDP的比重高达49%,从古至今没有几个国家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也在缩小,这意味着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将不会再像以往那样快。

不过文章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是由周期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导致的,具体而言就是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曾经达到15%左右的房地产目前却在拖经济增长的后腿,庞大的存量房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消化,而习近平主政下的中国政府也放弃了以往那种重点关注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向,转而更加注重结构性改革,这会使中国经济增长率低于其潜在增长能力。文章因此认为,既然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并非结构性因素导致的,因此随着经济周期的转暖和政府政策的调整,经济前景应当会出现改善。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