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Associated Press
欧元兑美元可能很快跌至平价水平。

谁都是赢家,那就谈不上货币战了。

自欧洲央行启动期待已久的购债计划以来,欧元兑美元本周已跌至近12年低点。欧元贬值对欧洲有利:它可提振欧洲出口,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同时抬高进口价格,避免通货紧缩。

欧元贬值对美国的影响则更加复杂。美元兑欧元及一系列其他货币升值将削弱美国经济增长,抑制出口,使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帮助通胀率回升至2%目标水平的难度加大。

这种此消彼长的现象引发了货币战的讨论,一国通过损人达到利己的目的,这令人想起了20世纪30年代“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大战。

但这其实是对20世纪30年代和如今状况的误读。

在20世纪30年代和现今都出现的一种情形是,当一国实施会令本币贬值的刺激性货币政策时,通常会促使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最终结果就是对各国均有利的全球性货币刺激。

在20世纪30年代初,多数国家的货币都与黄金挂钩,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货币也相互挂钩。当英国在1931年放弃金本位制时,该国的一些贸易伙伴和前殖民地也相继效仿,并由此相较法国和美国等仍采用金本位制的国家获得了出口优势。

不过,这并非货币贬值最根本的好处。为使本国货币钉住黄金,一国央行通常会被迫维持令人痛苦的高利率。一旦本币与黄金脱钩,一国央行就可以降息并印钞。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称,货币刺激帮助扭转了通货紧缩,同时也提振了资产价格和投资。这进而激发了进口需求,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本币贬值对其他国家造成的不利影响。

艾肯格林写道,其他国家的正确回应是通过货币扩张和本币贬值来以牙还牙。最终,那些曾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做出了回应:1933年美国放弃金本位制,美元出现贬值;1936年法国放弃金本位制,法郎开始贬值。

而在当代,一国试图控制本国货币汇率的办法有多种,通常包括在市场上买卖本币、使用资本管控措施或颁布限制本币使用的监管规定。这类做法依然常见于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自从2007年起,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央行都没有再入市干涉压低汇率了。从2011年起,日本也没有这样做过。上述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都全面放开了。(一些较小的国家,特别是瑞士、韩国和丹麦,则是常规性地入市干预。)

不过,与其说美国、欧洲、日本已不干预汇市,毋宁说它们不再直接左右汇率。通过降息,国家可以提振支出和投资,同时使得本国货币吸引力下降,从而有利于贸易。在短期利率逼近于零的时候,美日欧的央行则开动印钞机印制美元、日圆和欧元来买入债券。

这种所谓的量化宽松手段是加剧汇率紧张关系的真正原因。当美联储2010年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时,美元汇率大幅走低。当时,指责美国引发全球“货币战”的声音不绝于耳。

但仅仅揪着美元贬值这点不放未免失之偏颇。随着美联储逐步实施购债计划,美国国债收益率也跟着下跌,因此投资者们涌入其他市场寻找更佳回报率。这推动他国货币升值的同时,也降低了当地的利率、推高了股市。

然而这种“帮助”并非总能受到欢迎,因为一些国家正在与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做斗争。不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的结论,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对于全球其他国家的影响正面居多。

影响不止于此。美元走低促使其他国家纷纷效仿美联储的做法。这正是安倍晋三(Shinzo Abe)就任首相并任命了一位新央行行长后,日本央行于2013年扩大量化宽松措施的原因之一。

美国和日本的量化宽松措施提振了欧元,抑制了欧洲的通货膨胀,为欧洲央行在2014年年中实施负短期利率及后来开始欧版量化宽松奠定了基础。这些举措带来了强大的溢出效应。丹麦、瑞典和瑞士纷纷实施负利率,以抗衡欧洲央行的行动给其汇率带来的上行压力。

眼下欧洲央行量化宽松措施的溢出效应可能没有几年前美国量化宽松措施带来的影响明显。

欧元走软带来的很多好处正在流向欧元区成员国中最不需要这些好处的德国,而欧元走软给全球利率带来的下行压力被外界对美联储将很快加息的预期抵消。由于人民币与包括美元在内的一篮子货币挂钩,人民币一直在升值。如果中国让人民币贬值,可能令其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趋紧。

不过,如果中国按兵不动,那么美国就没有理由抱怨。毕竟,四年多前美国推出同样的刺激措施后美元也走软,就像现在欧元和日圆走软一样。

美国的刺激措施带来了好处,就业增长更加强劲,加之油价走低,意味着美国经济应能轻松消化美元走强带来的冲击。由于眼下美元走强将给通胀带来进一步的下行压力,美联储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将利率维持在近零水平。若真如此,则意味着欧洲央行的货币刺激措施的影响已经跨越了大西洋。

Greg Ip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