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国实时报”栏目发布了一张北京地铁站地图,上面的站名是从中文直译为英文的。受一张类似的香港地铁站地图的启发,我们认为中国首都北京的居民不应被剥夺这种乐趣。此外,看到“俸伯”(Salary Uncle)、“积水潭”(Puddle of Accumulated Water)和“南礼士路”(Southern Gentlemen Road)这样的站名,我们不能错过一睹地图中其他奇葩站名的机会。

北京地铁路线图(英文直译版)
很多读者都觉得这些站名很可乐。其他一些人则对百度翻译和“中国实时报”团队综合努力产生的直译结果提出异议,比如“霍营”(Cholera Camp,直译为霍乱营)。有读者提出质疑,(恰如其分地)指出符合历史的翻译或许应该是Huo's Camp,因为霍是一个姓氏。

为平息围绕各种地名起源的论战,“中国实时报”咨询历史学家、查阅史书并浏览了政府运营的网站,以试图找到一些更奇葩站名背后的真实故事。

我们有什么发现呢?由于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人们的看法常常难以统一,很多站名的起源都说不清道不明。但有一点很明确:中国众多的同音字(以及丰富的历史)催生了很多奇葩站名。

鉴于北京有超过200个地铁站,而且现在还在不断增加,不幸的是,我们难以找到站名包含的全部谜团的答案。但我们对几个站名深入挖掘了一下。

比如,据一个政府网站称,所谓的“霍营”的起源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包括:1,姓霍的人曾住在这里;2,明朝年间,装备有各种火器的部队曾驻扎在这里。“火器”这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火”,与“霍”谐音,其他的则不得而知了。不过,这一说法出处可能存疑,因为网站指出历史记录中没有这样的军营;3,这里曾有一座火神庙,“火”的发音也开始逐渐演变成“霍”。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刘新光提出了第四种理论:明朝年间,很多山西人迁至北京。刘新光说,其中很多人可能来自山西霍州市。他认为“霍营”因此得名。他说,但这种结论仍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和证据。

你猜的和我们差不多。

至于“俸伯”,一本讲述北京地名源流的书说,这个地方曾被赐予王公贵族作为奖赏,故有此名。

说到“车公庄”(Car Man Village),最流行的说法是,这个村曾叫“车轱辘庄”,但由于“轱辘”的发音与“公”类似,逐渐演化为车公庄。

至于“积水潭”,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新光说,这个地方曾为沼泽和湖泊。元朝时,一位科学家修建了一条连接颐和园昆明湖和积水潭地区的水渠,造成水流积聚于此,车站由此得名。

再说说地铁图上没有的更加五花八门的北京地名,不说就太遗憾了。“奶子房”(breast house),关于这个地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说皇宫过去从这个地方雇佣了很多奶妈。还有一种说法是这里曾为蒙古贵族饲养马匹,提供新鲜马奶,由此得名。

历史爱好者也可能对“中关村”(亦被称为北京硅谷)这个名字的由来感兴趣。中关村直译过来可能是“中间关隘村”,但更恰当的译名或许是“太监村”。明朝年间,很多太监葬于此地。“中关”二字并非几百年前的原词(当时太监显然被称为中官),但发音相近。

并非所有地铁站名都来自几个朝代以前。“南礼士路”并非是以广东绅士命名的,它只是一条更长道路的南段,这条路还包括北礼士路。这个路名是20世纪才出现的,之前名字更土气,叫“驴市路”,改用“礼士路”是为了让路名更高雅、更符合首都形象。

一些类似的北京地名也经历过这样的改头换面。比如,鸡爪胡同后来被改为吉兆胡同。(这条胡同的运气并不好,百度地图显示,与北京很多胡同一样,吉兆胡同被损坏,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

不过,很多朴素的地名沿用至今,特别是一些小路和小巷:比如炒豆胡同和细绒线胡同。在一段视频中,词曲家、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高晓松调侃北京的路名太土。不过在北京恢宏的宫门和巨大的公路系统的衬托下,一点朴素色彩为这座古都平添了一丝乡村魅力。

Te-Ping Chen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